赖荔 | 以三维之钥,启妇产科普之门——践行师建国教授原则的医者思考

渝北医院妇产科 赖荔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尚浅的妇产科医生,在本次CACA西北整合肿瘤学大会科普专场上,师建国教授提出的医学科普“三维原则”让我深受触动。这一“坚守科学化内核、实现通俗化表达、融入趣味化呈现”的理念,精准契合了妇产科科普的特殊需求,为我们破解临床科普困境提供了清晰指引,更让我对“医者亦是健康传播者”的角色有了更深认知。

  科学化是妇产科科普的“生命线”。妇产科涉及女性生殖健康、孕期保健、产后康复等关键领域,每一项知识都关乎母婴安全,容不得丝毫偏差。师教授强调科普需讲清“底层逻辑”,这在妇产科科普中尤为重要。比如面对“孕期能不能吃叶酸”的疑问,不能只简单回答“能吃”,而要像师教授所说,以权威研究为根基,讲清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的作用机制、补充时机与剂量标准 。曾有患者因轻信“孕期吃中药安胎更安全”的谣言险些延误治疗,这让我更加坚信,唯有坚守科学内核,用《CACA指南》般严谨的标准把控内容,才能筑牢公众信任的根基。

  通俗化是妇产科科普的“沟通桥”。妇产科术语的晦涩常成为科普障碍,师教授提出“把专业知识嫁接于观众已有认知”的理念,正是破解之道。临床中,我常将“胎盘早剥”比作“果树与土壤提前分离”,将“盆底肌修复”类比“沙发弹簧的保养”,这种转化让患者瞬间理解。就像有位高龄孕妇对“无创DNA检测”心存疑虑,我没有罗列专业参数,而是结合她熟悉的“体检筛查”概念,用“高精度胎儿健康扫描”的通俗表达化解了她的担忧。这恰如师教授所言,好的科普要让人听明白,需先消化专业知识,再用浅显语言输出。

  趣味化是妇产科科普的“活力源”。在信息爆炸时代,枯燥的科普难以吸引关注,而趣味化表达能让健康知识更易被接受。受师教授理念启发,未来可尝试用场景化方式做科普:针对产后血栓预防,借鉴同行用“踝泵运动”实操演示的形式,拍摄“床边五分钟护腿操”短视频;面对青春期女孩,用“月经是身体的友好信使”的比喻替代生硬讲解。

  师建国教授的“三维原则”在妇产科科普中相辅相成:脱离科学的通俗是误导,缺乏通俗的科学是空谈,没有趣味的科普难传播。作为妇产科医生,我们既要当好诊疗专家,更要做好健康“翻译官”,以科学为核、通俗为桥、趣味为引,把孕期保健、产后康复等关键知识送到女性身边。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公众在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用精准科普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这正是师教授“三维原则”赋予医者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