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鱼静敏
2025年10月18-19日,2025CACA西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古都西安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实验室会务组成员,我的视角或许与众不同:我穿梭于各个会场之间,确保学术交流的顺畅进行,如同一个静默的观察者,游走于医学思想的交汇处。然而,正是这种流动的、跨界的视角,让我得以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全方位沉浸于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人体自然力”与“整合医学”的宏大叙事中,完成了一次从认知到信念的深刻蜕变。
在过往的实验室工作中,“人体”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由基因、蛋白和信号通路构成的精密系统。我们追求数据的绝对精准,探寻干预的靶点,沉迷于分子世界的微观图景。而“人体自然力”这个概念,起初在我听来确实带着些许玄妙色彩,仿佛与我们所熟悉的还原论科学传统格格不入。直到深入参与本次大会,特别是理解了“合之策7”的深层内涵,我才真正领悟到这一概念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当治疗策略从一味地“攻击肿瘤”转向“支持宿主”,即在化疗、放疗等强势手段之外,同步采用营养支持、心理干预、作息管理、中医调理等方式全方位提升患者整体机能时,临床数据清晰地显示: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获得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这一转变让我恍然大悟:我们实验室孜孜不倦研究的免疫检查点,其本质不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这种“自然力”的精密调控开关吗?我们的工作,从来不是在与生命对抗,而是在试图理解并唤醒生命自身最深沉的修复力量。那些我们试图从外部干预的靶点,实际上都是生命内在智慧的表达。
樊代明院士提出的“合之策7”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治疗哲学的范式转移:将肿瘤视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失衡的必然结果,而治疗的目标,是从一场惨烈的“战争”转向一次系统的“生态修复”。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策略上的调整,更是医学世界观的革新。在这个新的范式下,医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攻击手”,更是一位“园丁”或“生态学家”。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清除“杂草”(癌细胞),更要改良“土壤”(人体内环境)、增强“植株”(机体本身)的活力,从而让“杂草”失去生长的根基。这种整体观的治疗哲学,既尊重了生命的复杂性,也契合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严谨的学术盛会间隙,我意外地捕捉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开幕式主会场上,樊院士细心地注意到讲台对于一位学者略显偏高。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自然而然地俯下身,亲自为讲者放置踏凳,并细心调整位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恰是“整合医学”思想在人文关怀维度的生动诠释。整合医学倡导的不仅是打破学科壁垒,更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情感、有尊严的生命来对待。院士的踏凳,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他不仅关注讲者讲述的学术内容,更综合关怀其身体的舒适、心理的安定与表达的效果。这小小的踏凳,为“以人为本”的医学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它无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家风范,在于能将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完美整合。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医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革新上,更体现在这种微观的人文关怀中。院士的躬身放置踏凳,与他在台上阐述的“整合医学”理念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文——真正的医学整合,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治疗与关怀的共生。这种在细节处体现的医学人文精神,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有力量,它直指医学的本质: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是关于人的艺术。
当我们回望医学发展的历程,从机械还原论到整体系统观,从对抗疾病到支持生命,这一转变标志着医学哲学的成熟。而“整合医学”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既拥抱科技进步,又不忘初心的大医之道。在这场关于“生命自然力”的深度洗礼中,我不仅见证了肿瘤治疗理念的革新,更目睹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科学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
这场大会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视角的转换。当我回到实验室,再次面对那些基因序列和蛋白表达数据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生物标志物,而是一个完整生命系统的动态表达。或许,这就是整合医学最深刻的启示:在任何尺度上,我们研究的对象始终是那个充满智慧、拥有自愈力的生命整体。而这,正是所有医学工作者共同奔赴的未来——一个科学与人文交融、技术与关怀并重的医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