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防治办 龚锐
2025年10月18日,2025CACA西北肿瘤防控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2025CACA西北肿瘤防控大会的召开为西北乃至全国的肿瘤防控领域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会上,张秋宁、赵新汉等多位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肿瘤治疗的前沿技术、学科建设、整合医学及临床研究、基层肿瘤学科品牌建设与实施路径等关键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全程聆听后,我对肿瘤治疗的艰巨性、早期筛查的核心价值以及防控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肿瘤治疗的“难”,在各位专家的分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困难贯穿治疗全程。从治疗技术层面看,即便像重离子治癌这样的前沿手段,虽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其研究与推广仍需攻克诸多难关。张秋宁研究员关于重离子治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的分享,让我了解到该技术在精准杀伤肿瘤细胞方面的突破,但同时也意识到,其设备研发的高投入、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适配、长期疗效的持续追踪等问题,仍需科研与临床工作者持续攻关。而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治疗难度更具代表性,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专家对脑胶质瘤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探讨表明,由于脑组织结构复杂、血脑屏障的存在,放疗的精准度控制、免疫治疗的应答率提升等,都是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在治疗机制层面,肿瘤的异质性与微环境的复杂性,让治疗陷入“千人千面”的困境。李莉教授关于卵巢癌新型免疫治疗策略的研究,聚焦于免疫微环境调控,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卵巢癌患者免疫微环境存在个体差异,如何精准调控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避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成为新型治疗策略研发的核心难题。对于胃癌这类常见消化道肿瘤,潘阳林教授和卢媛媛教授分别从EUS在胰腺癌高危筛查中的价值及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进展展开分享,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虽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肿瘤细胞易产生耐药性,且靶向药物的适用人群筛选、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等,仍需不断探索,特别是胰腺癌并没有早期筛选的特殊标记物。此外,赵久达教授提及的针灸在肿瘤整合中的应用,虽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视角,但如何科学量化针灸的治疗效果、实现针灸与传统放化疗、免疫治疗的精准协同,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佐证。
面对肿瘤治疗的重重困难,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无疑是打破肿瘤防控困局的关键一环。诸多临床数据表明,早期肿瘤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远高于晚期患者。以胰腺癌为例,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一旦确诊多为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潘阳林教授强调EUS在胰腺癌高危筛查中的价值,正是因为通过精准的早期筛查手段,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为根治性治疗创造条件。胃癌的防控同样如此,若能通过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识别高危人群、发现早期病灶,将大幅降低晚期胃癌的发生率,进而减轻患者痛苦与治疗负担。朱娜教授关于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创新管理的分享也从侧面印证,早期筛查技术的完善与推广,能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早期病例,加速新型治疗药物与方案的研发进程。
然而,早期筛查的推进并非易事,其“难”体现在认知、技术、资源等多个维度。从公众认知来看,普遍存在“重治疗、轻筛查”的观念,许多人缺乏定期筛查的意识,尤其在基层地区,居民对肿瘤早期症状认知不足,往往错过最佳筛查时机。赵新汉教授关于基层肿瘤学科品牌建设与实施路径的探讨,揭示了基层医疗在肿瘤防控中的薄弱环节——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筛查设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更面临居民健康意识薄弱的困境,导致早期筛查工作难以有效落地。从技术层面讲,部分肿瘤缺乏简便、高效、低成本的早期筛查手段,如胰腺癌的早期筛查依赖EUS等高端设备,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普及;而卵巢癌等肿瘤,目前尚无特异性强的早期筛查标志物,导致筛查准确率受限。此外,筛查体系的不完善、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让早期筛查难以实现全覆盖,尤其在西北部分偏远地区,筛查服务的可及性仍有待提升。
此次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现肿瘤防控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在于凝聚共识,明确防控工作的重点方向。朱娜教授提出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创新管理与区域引领”,为整合区域资源、提升研究效率提供了思路;赵新汉教授强调的基层肿瘤学科品牌建设,更是抓住了肿瘤防控的“神经末梢”。结合各位专家的分享,我认为破解肿瘤防控困局,需构建“预防 - 筛查 - 治疗 - 康复”全链条体系:一方面,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肿瘤早期筛查的认知与参与度,尤其要依托基层医疗机构,打通科普与筛查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前沿治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同时完善早期筛查技术的推广机制,通过区域协同、资源共享,让优质筛查与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群。
肿瘤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此次大会让我看到了学界为攻克肿瘤难题所做的不懈探索,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唯有正视治疗之难、破解筛查之困,深耕细作、协同发力,才能在肿瘤防控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更多肿瘤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