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曹田宇
长安深秋,《合之策(7)》的诵声与舞影,叩击着在场者的心灵。观完整场会议,我倏然领悟:这并不止是一场医学会议,而是对现代医学方向的一次“灵魂拷问”。回望人类医学史的长河,我们从巫祝的祈祷走向理性的科学,从草药的苦涩走向分子的精准,然而健康的本质,是否始终根植于对生命内在“自然力”的敬畏与唤醒?
在技术主义的叙事中,自然力常被视作前科学的代名词。但纵览历史,从希波克拉底的“自愈力”到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先贤的智慧早已锚定同一真理。“自然力残”,实则是古今共鉴的医学困境:当生命自身的修复之源枯竭,任何外部的“药石若洪”与“放化之战”,都难以挽回身体的“久旱”。这解释了为何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学进步,其本质并非“替代”身体,而是“助攻”——正如抗生素为免疫系统清除了障碍,而非扮演主宰。自然力与医学技术的关系,在历史维度上呈现为一场永恒的辩证。它们并非对立,而是“本”与“末”、“体”与“用”的协作。技术的真正价值,始终在于为自然力扫清障碍、创造空间,而非反客为主。我们发明靶向药,是为人体的精密调控争取时间;我们应用免疫疗法,是为唤醒体内沉睡的防御大军。历史的教训在于,每当工具理性凌驾于生命逻辑之上,试图以“征服”取代“守护”,医学便会偏离其“仁术”的初心。
更深刻的启示在于,自然力的兴衰,映照着整个文明的生态。从“西北当年”的“雪岭接天”到“自然力残”的“戈壁无边”,地貌变迁,正是文明进程中“天人合一”法则被忽视的缩影。历史上的文明兴衰一再证明,当外部生态的自然力崩解,人体内部的“免疫堤坝”与“菌群平衡”亦难独善其身。这便是整合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远见——真正的健康,必须同时在个体生命与文明生态两个层面,重建自然力的良性循环。这场盛会之于当代医学的价值,恰似一次历史性的回望与校准。在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它提醒我们,医学史的演进并非一条单向度的替代之路,而是一场螺旋式的上升。最前沿的免疫治疗,其哲学内核恰恰是对古老“自愈力”理念的最高级呼应。我们追寻的,不应是“更快、更强”的技术奇观,而是让技术成为桥梁,帮助人类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接通那份古老而永恒的生命智慧。
步出会场,长安的夜色连接着千年的月光。作为医者,我们肩负的使命,从来不是成为手持利刃的“征服者”,而是要做生命自然力的“守护者”与“协作者”。当我们能从历史的长卷中读懂“培元固本”的深意,在技术与自然之间寻得那微妙的平衡,我们才能真正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长安宏篇”。因为,穿越所有的技术迷雾,医学最强大的力量,始终深藏在生命与自然亿万年协同进化所铸就的规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