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周晔禄
2025年10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2025CACA西北整合肿瘤学大会”。本次大会深入聚焦“人为干预与人体自然力”这一前沿议题,不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更启发我以“道法自然”为思想根基,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理念,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抗癌-控瘤-扶生”递进式智慧。“道法自然”不仅为维护人体自然力提供了哲学指引,更指向一种更为根本的健康观与生命观,促使我们对当前医疗模式展开系统反思,并积极探索未来医学的可能路径。
“道法自然”源自道家思想,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自然”并非指物质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来的样貌”,即万物内在的运行规律与自发秩序。在医学领域,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尊重、顺应并辅助人体生命固有的规律,而非简单依赖外力强行干预或替代其功能。
这一哲学理念的引入,将推动医学思想在多个层面实现深刻转型:
1. 从“对抗医学”走向“调和医学”
樊院士曾多次指出,现代医学自抗生素时代以来长期建立在“对抗模型”基础之上,即识别特定致病源并予以清除。该模式在应对急性传染病及部分急症中成效显著,然而在面对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时,其局限性愈发明显。“道法自然”倡导的是一种“生态医学”或“系统医学”,将人体视为具备自组织与自愈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因此疾病应被视为系统内外失衡的表现。
2. 从“重治疗”转向“重扶生”
当前医学目标主要聚焦于疾病确诊后的干预,核心在于挽救生命、延长生存。因此院士提出“抗癌-控瘤-扶生”的递进式智慧,强调在全生命周期中“养护生命”,通过维护机体内稳态以最大化健康寿命。这意味着医学的关注点从“疾病”本身转向承载疾病的“人”及其所处环境,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均应成为医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非补充。
3. 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
传统医学模式倾向于基于群体数据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而在“道法自然”理念指导下,每个个体被视为独特的整体,具备各自的生理特质与运行节律。因此,治疗应遵循 “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不存在普适性的“最佳方案”,而应追求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最适合个体的策略。
4. 从“局部观”转向“整体观”
当前医学体系分科精细,易导致“管状视野”,忽视人体整体性。“自然之道”则推动整合医学的实践,倡导将微观层面的精准医学与宏观层面的整体视角相结合:既关注致病基因突变,也重视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5. 从“外力替代”转向“激发自愈”
传统模式倾向于借助外部药物或技术替代或强制改变生理功能。而“道法自然”理念则强调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即“自然力”)。医学的核心使命在于消除障碍、疏通机制,为自愈力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机体回归健康轨道。在此过程中,药物与手术更多作为“临时干预”而非“永久替代”。
6. 医患关系的重构:从“指令执行”到“协同共谋”
在现行模式下,医生常作为权威决策者,患者处于相对被动接受地位。而在“自然之道”框架下,医生角色转变为“生命顾问”与“自愈力辅助者”,患者则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医疗决策应基于科学证据与患者的个人价值观念及生活情境共同制定,体现对个体自然禀赋与生命自主权的尊重。
7. 技术应用的转向:从“替代干预”到“激发增强”
当前医疗技术往往致力于替代人体功能或强力抑制病理过程。而“道法自然”理念则倡导技术应模拟并增强人体固有机制,例如肿瘤免疫治疗旨在解除免疫抑制、恢复其自然识别与清除功能;再生医学致力于激活机体自身修复程序;微生物组疗法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间接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时间治疗学则依据生物节律优化给药方案,提升疗效并降低毒性。
8. 学科体系的整合:从“分科而治”到“系统整合”
当前专科过度分化的体系易造成诊疗视野狭窄,忽略患者整体状况。“道法自然”理念推动整合医学发展,促进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融合。例如,以现代科学方法阐释中药在调节机体平衡方面的作用机制,或运用针灸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节神经-免疫轴功能,均体现了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
将“道法自然”思想融入医学实践,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促使我们从更宏大、更智慧的视角理解健康与疾病:
• 健康,是人体这一复杂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自然状态”;
• 疾病,则是该平衡被打破后所呈现的“非自然状态”;
• 医学的根本目的,并非以强制手段压制异常,而是以科技智慧引导生命回归其固有的平衡之道。
诚如樊代明院士所言:“医学的答案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文明的长河中。”展望未来,一条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路径已然清晰——那便是整合医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仅是探索疾病的科学家,更是聆听生命自然律动的学生。唯有怀揣对“自然之道”的敬畏,医学才能超越纯粹的技术主义,成为一门真正护佑人类、温暖而可持续的生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