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 | “人为干预与人体自然力——科技赋能整合防治”观后感

渝北医院消化内科 平易

  10月18日,“2025CACA西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古都西安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盛宴,思想激荡,新知涌现,让我对肿瘤学的现状与未来有了更深刻、更宏大的认识。聆听完数位顶尖专家围绕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病、肺癌、新技术、放射损伤及消化道早筛等主题的精彩报告后,我心潮澎湃,深受启发。

  一、 从“单兵突击”到“军团作战”——肿瘤治疗的“合纵连横”时代已至

  大会的开篇报告“免疫细胞治疗2.0时代”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卷。我们已经走出了CAR-T细胞在血液肿瘤中初试锋芒的1.0时代,正迈入针对实体瘤、通用型、组合疗法更为精细的2.0时代。这让我意识到,单纯的“武器”升级已不足以攻克复杂的肿瘤堡垒。随后的“肺癌靶向、免疫及ADC药物耐药管理的合纵连横”报告,则将这一“整合”思想演绎到了极致。报告明确指出,面对狡猾的肿瘤细胞,任何单一疗法都可能面临耐药瓶颈。未来的破局之道,在于“合纵连横”——即像古代战略家一样,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甚至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进行智慧组合与序贯应用。这要求我们临床医生不能只做自己擅长领域的“专家”,更要成为一名通晓各兵种的“指挥官”,根据患者的基因谱、免疫微环境动态变化,制定出高度个体化的“组合拳”方案。这种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变,是本次大会给我的首要启迪。

  二、 从“宏观诊疗”到“微观干预”——技术赋能下的精准与保护

  “机器人支气管镜在肺结节诊疗中的现状与未来”以及“物理生物双重引导下降低胸部肿瘤放射性心脏损伤”这两个报告,则从技术层面展现了肿瘤诊疗的“精”与“细”。机器人支气管镜的出现,犹如为我们装上了可抵达肺部最隐秘角落的“鹰眼”和“巧手”。它极大地提高了肺小结节的诊断率,并能进行更精准的介入治疗,真正实现了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提示我们,外科微创技术正与内科诊疗深度融合,未来肺结节的诊疗模式必将因此重塑。而“物理生物双重引导”技术则体现了肿瘤治疗中的人文关怀与远见。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通过物理(如更先进的照射技术)和生物(如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提示的心脏敏感区)双重引导,我们能够更智能地“绕开”心脏,或将损伤降至最低。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长期生存质量”这一整合医学核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 从“恶性调控”到“造血重建”与“预警早诊”——治疗前移的战略纵深

  大会的报告并未局限于中晚期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造血调控”和“消化道肿瘤的预警和早诊体系的建立”两大主题,将我的视野拉向了更广阔的战场纵深。对恶性血液病造血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靠化疗“破旧”,更能通过干预微环境、调控信号通路来“立新”,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造血系统,这为攻克白血病等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最具颠覆性启示的,莫过于“消化道肿瘤的预警和早诊体系”。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高危人群筛选、新型内镜技术、液体活检、多组学标志物等手段,构建一个立体的、社会化的早诊网络。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们最高的追求不应是晚期患者的“妙手回春”,而应是让民众“不得晚期肿瘤”。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投身于科普、筛查和早诊体系的建设,其社会价值与临床意义,远大于在晚期患者身上倾注所有努力。这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是整合肿瘤学最具价值的体现。

  本次西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肿瘤学“清明上河图”,既有点上的技术突破(如机器人支气管镜、细胞治疗2.0),也有线上的策略整合(如肺癌耐药管理),更有面上的体系构建(如早诊体系)和人文关怀(如放射性损伤防护)。它让我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是整合型的医生:我们既要懂内科用药,也要关注外科前沿;既要深耕微观的基因与细胞,也要把握宏观的预防与康复;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临床数据的解读与决策者。

  感谢大会组委会和各位讲者的无私奉献!大会虽已落幕,但留给我的思考与实践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次诊疗理念的洗礼。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感、所悟带回临床,努力践行整合医学的理念,为我的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也更富前瞻性的诊疗服务,为最终战胜肿瘤这一人类顽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