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 刘相良
有幸聆听了第29期CACA前沿播——HIO英文期刊肿瘤营养专题文章解读,深受启发与震撼。首先衷心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搭建如此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感谢HIO期刊为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发声提供了重要窗口。HIO期刊访问量突破31万次且国际引用占比近50%,深感作为中国肿瘤学者的自豪。作为一名青年肿瘤医生,在樊代明院士及诸位专家的引领下,对肿瘤营养治疗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可谓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石汉平教授解读的CACA肿瘤营养治疗指南,为我们重新定义了营养治疗的临床地位,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将营养治疗提升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中的一线治疗及基础治疗"这一核心理念。石教授系统阐述的肿瘤营养不良"三大特征"——高代谢紊乱、高炎症反应、肌肉减少,让我深刻理解到肿瘤相关营养不良绝非简单的摄入不足,而是涉及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系统性疾病。特别是"五阶梯营养疗法"和分类分级管理路径的创新构建,将营养治疗从经验式推进到规范化、精准化阶段,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诊疗框架。同时,这些理念并非照搬国外指南,而是立足于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的扎实证据,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原创性贡献。
曹泽毅教授的点评更是发人深省。他以数十年临床经验积累的典型病例,强有力地佐证了"营养是免疫功能基石"的科学论断。丁钢强教授从营养学专业角度,高度评价指南中评价方法的专业性与普适性,这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患者教育,让营养治疗真正惠及每一位肿瘤患者。
崔久嵬教授关于免疫营养的讲解,让我看到了营养治疗从"供给能量"到"免疫调控"的质的飞跃。免疫营养素通过调节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在围手术期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在放化疗期间改善治疗耐受性,这些都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崔教授对免疫营养作用机制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展望,为我们青年医生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丛明华教授在点评中特别提出"探索免疫营养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前沿治疗方案的协同机制"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免疫治疗时代,如何通过免疫营养优化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疗效,或许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医生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许红霞教授提出的三头肌皮褶厚度-白蛋白指数(TA指数),体现了临床研究"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本质。基于INSCOC多中心队列研究,该指数仅需两项简便易测的指标,即可有效预测多器官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且预测价值优于多种传统复杂指标。姚颖教授建议开展前瞻性干预研究进一步验证TA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思考如何将评估工具转化为干预策略,真正改善患者预后。
樊代明理事长的致辞与总结,更是将本次学术活动提升到了医学哲学的高度。从"循证医学"到"询证医学"的理念转变,强调不仅要遵循证据,更要追问证据背后的本质;从"抗癌"到"控瘤保人"的目标调整,明确指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功能保护才是肿瘤治疗的核心目标。这些理念深刻体现了整合医学"以人为本"的精髓。樊院士反复强调的全程营养管理,正是实现"保人"目标的重要基石。他还特别提到CACA指南体现中国自信、发出中国声音,这激励我们青年学者不仅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营养治疗已从传统的"支持"角色转变为肿瘤整合诊疗的核心组成部分,贯穿于"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作为青年肿瘤医生,我将在临床工作中积极践行CACA肿瘤营养指南的理念与方法,重视每一位患者的营养评估与干预,探索免疫营养在免疫治疗时代的应用价值,努力将简便实用的评估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我也将秉承整合医学思想,在追求肿瘤控制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功能保护,真正做到"控瘤保人"。期待在CACA平台的引领下,与同道们共同推动中国肿瘤营养事业的发展,为提升中国肿瘤诊疗水平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