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 金鑫主任
这场“第29期CACA肿瘤营养专题”会议讲座太精彩了!CACA指南强调还营养治疗于一线治疗,突出了营养治疗的价值,该观点和证据的发布,让肿瘤治疗领域开始重视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指南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科学,积极推动了临床营养治疗的落地,让患者从营养治疗中获益!
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 姜晨医师
这场“第29期CACA肿瘤营养专题”会议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对《CACA肿瘤营养治疗指南》中强调的“还营养为一线治疗”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长期以来,营养在肿瘤治疗中常被视为辅助手段,而本次讲座中,石汉平教授系统性地解读了2025版指南,用中国大队列与循证证据明确指出营养治疗不仅是基础,更是肿瘤患者全程管理的“一线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更是对患者整体生存质量与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专家点评亦反复强调其临床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没有良好的营养支持,再先进的手术、放化疗也难以发挥理想效果。营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与抗肿瘤治疗并行的“双轨”之一。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推动这样具有前瞻性和中国特色的肿瘤营养指南和专题讲座,让“营养治疗”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辅助走向核心。期待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更多医护与患者能重视并落实“营养一线治疗”的理念,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医学目标。
三、黄石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 高艳主任
CACA前沿播第29期聚焦患者营养不良现状,诊断评估,营养治疗,探讨了免疫营养素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多位专家围绕2025CACA肿瘤营养治疗指南进行了专题报告,精彩纷呈,受益匪浅!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病率高,危害大;营养治疗能增强其他治疗的效果,调节机体代谢与免疫,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改善临床结局,节约医疗费用,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基础措施和核心内容,是肿瘤患者的基础治疗、一线治疗,而不是辅助治疗,肿瘤患者应接受全程营养治疗。
2025CACA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强调了营养治疗在肿瘤患者一线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 孙洁医师
通过石教授的讲解,我们学习了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5,学习了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的情况和现状,怎么样来评价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如何治疗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
中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中国肿瘤患者整体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恶液质的发生率37%。并且患者对营养的认知很少误区很多。肿瘤患者的整体营养治疗率只有31%,55%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没有接受应有的营养治疗。肿瘤营养不良的特征包括高代谢、高炎症和肌肉減少性营养不良。指南提出营养治疗应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而非辅助治疗。而且肿瘤患者应该全程营养干预。构建了不同场景的分级延续营养治疗路径,解决院内院外脱节问题。并且已经写到我们中国临床营养学教科书里面去了。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了解到肿瘤营养不良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很多患者在抗肿瘤治疗中营养状态持续变差,吃不进食物,体重下降肌肉丢失。所以在抗肿瘤治疗中应该同时关注营养,帮助患者维持体重,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抵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肿瘤患者放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的同时应该全程重视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应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
五、孝感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 秦如松主任
聆听《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有感:让营养回归“一线治疗”
今天有幸聆听了关于《肿瘤整合诊治指南》的解读,其中一个观点让我深受触动,那就是 “还营养于一线治疗”。
在过去,我们很多患者和家属的认知里,手术、放疗、化疗才是对抗肿瘤的“主角”,而营养支持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辅助的、甚至可有可无的“后勤保障”。我们常常是等到病人体重急剧下降、身体极度虚弱时,才慌忙地开始“补”,但往往为时已晚。
这次讲座让我明白,营养根本不是“后备军”,它应该是从一开始就与手术、放化疗并肩作战的 “一线战士” 。良好的营养状态,是为身体这座“堡垒”加固城墙,是给体内的“士兵”(免疫细胞)供给粮草。只有根基稳固,我们才能更好地承受后续治疗带来的冲击,有更足的底气和更好的效果去对抗疾病。
CACA指南强调“还营养于一线治疗”,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概念的更新,更是对患者生命质量和治疗尊严的深切关怀。它告诉我们,打赢这场仗,不仅要靠锋利的“武器”,更要靠强健的“体魄”。
感谢专家们的深刻解读,让我认识到,从确诊的那一刻起,科学营养就是我们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希望这个理念让我们真正把肿瘤患者“吃得好”当作一件治疗大事来认真对待。
六、武汉市第五医院临床营养科 何泳
聆听 CACA 肿瘤营养治疗指南专题报告,作为一名临床营养工作者,我深受启发。报告团队基于覆盖 28 个省市、8万余例患者的真实世界大型队列,系统揭示了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三大突出问题:发病率高、认知误区多、治疗率低,充分凸显了营养干预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报告系统阐述了肿瘤营养不良的主要特征——高代谢、高炎症、肌肉减少,为临床营养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其中,“甘油三酯对肥胖肿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认知。针对评估工具的局限,团队提出了更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与新的恶液质诊断标准,并构建了代谢复合评分与患者自评工具,为精准营养干预奠定了基础。指南深刻强调和具象化了“还营养于一线治疗”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通过构建全程、分级、延续的营养治疗体系,推动营养教育与“无恶医院”建设,使营养不再是辅助支持,而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念的落实,标志着肿瘤营养从边缘走向核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路径,也为未来肿瘤营养研究指明了方向。
七、武汉市普爱医院临床营养科 董丽萍医师
听了石汉平教授在CACA上讲解的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5年),感触良多,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点,中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原因在于患者的营养误区和医务人员对于营养治疗的不重视、不规范,导致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并合理的治疗,导致生存率低于期望值。我作为一名临床营养医师,感触很深,觉得我们应该做更多接地气的科普,不光要针对患者,更要给临床肿瘤科医生做科普。这样才能让营养治疗更加普及,让更多肿瘤患者受益。
第二点,肿瘤患者的营养代谢特征-高炎症状态,应该是非感染性炎症状态。这提示我们营养师平时在做营养治疗时,除了关注维持体重这个核心问题,还应该注重抗炎饮食。
第三点,针对于如何发现需要营养治疗的肿瘤患者,石教授牵头建立的我们国人自己的INSCOC数据库,研发了很多更加便捷高效、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营养筛查和评价量表,运用于肿瘤患者中。这给了我们提示,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发挥创新精神,发明新的更加实用又可靠的工具,来更好地服务临床。
第四点,营养治疗的地位,应该被每一位肿瘤治疗相关医务人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手术和药物等治疗手段并列为一线治疗。因为全程化营养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肿瘤相关性营养不良,也能更好地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而不是看到患者瘦了,吃不多了,才开始追赶性地“补营养”。石教授牵头的“无饿医院”项目的推广,就是让每个阶段的肿瘤患者都能被注意到,能够远离营养不良。
总之,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应该被临床高度重视,开始启动肿瘤治疗时,必需同步开始营养管理,还营养治疗于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