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繁 | 从“抗癌”到“保人”:感悟樊代明院士“合之策”中“自然力”的医学智慧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思繁

  在第29期CACA前沿播中,众多顶尖专家的分享与碰撞,最终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的总结中达到了思想的高峰。他的发言高屋建瓴,不仅是对当晚学术内容的升华,更是对其倡导的“整合医学”思想理论的一次精辟阐述。聆听并回顾其言论,我深感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点评,更是一次医学哲学与人文关怀的深刻洗礼。

  樊院士的“合之策”,核心在于一个“合”字,它体现在多个层面,打破了传统医疗中“单打独斗”的局限。

  首先,是诊疗策略的“整合”:从“三足鼎立”到“三手齐抓”。

  樊院士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肿瘤学界“三部指南、三师力量、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宏大格局。这背后的深意,是强调治疗手段的整合。他尖锐地指出,过去我们过分依赖于“抗癌”——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直接攻击肿瘤,但这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因此,必须加入“控瘤”(控制诱发因素,如病毒、激素等)和“扶生”(扶持生命,保人)这两大策略。这正是“合之策”的生动体现:不再“唯肿瘤是诛”,而是“以患者为本”。当晚石汉平教授报告中“营养是一线治疗”的疾呼,曹泽毅教授分享的依靠营养支持存活十一年的晚期患者案例,无不印证了“扶生保人”并非辅助,而是在抗癌、控瘤的更进一步的认识疾病的发展与治疗的思想、更为根本的治疗支柱。

  其次,是证据体系的“整合”:从“循证”到“询证”。

  樊院士提出的从“Evidence-based Medicine”到“Evidence-informed Medicine”的转变,是“合之策”在方法论上的革命。他主张,医学决策不能仅仅依赖于冷冰冰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还必须“拷问证据”,并整合“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实际感受与效果”。这三位一体的证据观,使得医学回归了其服务对象的本质——活生生的人。会议上,许红霞教授团队基于八万多中国患者数据所构建的简易营养评估指数,正是这种“询证”思想的实践:它将朴素的临床体征(皮褶厚度)与生化指标(白蛋白)相结合,更贴近中国患者的真实情况,也更易于在基层推广,这正是整合了大数据、临床经验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智慧结晶。

  而这一切的最终归宿,都指向了樊院士“自然力”理论的核心——激发与扶持人体固有的康复力量。

  会议中反复强调的“营养治疗”,正是“自然力”理论最直接的实践。当石汉平教授揭示中国高达80%的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当崔久嵬教授阐述免疫营养如何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生存时,他们谈论的正是如何通过外在干预,重新点燃患者体内的“自然之力”。这完美呼应了樊院士引用的诗节:

  “免疫头阵,细胞奋战 / 代谢有序,抵御病乱 / 器官协调,骨康肌健 / 精神统控,信念如山”

  • 营养,是“免疫头阵”的粮草,是细胞奋战的能量基础。

  • 代谢干预,是确保“代谢有序”的关键,石教授提到的炎症水平控制、崔教授探讨的肿瘤微环境调节,都是为了重建机体内部的秩序。

  • 全面的营养支持,旨在实现“器官协调,骨康肌健”,许红霞教授的研究表明,代表肌肉和脂肪储备的“胳膊粗一点是好事”,正是“骨康肌健”的直接体现,是生存希望的物理基石。

  • 而这一切综合起来,最终赋予患者“精神统控,信念如山”的力量。一个营养状况良好、身体痛苦减轻的患者,才能拥有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形成身心互促的良性循环。

  樊院士将肿瘤治疗比喻为“在贫瘠的土地上种麦子”,精妙至极。再好的种子(抗癌药物),若没有肥沃的土壤(健康的身体),也难以生根发芽。而营养治疗,以及整合医学所倡导的一切“扶生”手段,就是改良这片土壤的过程,是 “自然之力,护体促健” 的具体行动。它不直接杀死杂草(肿瘤),而是通过增强作物(人体)自身的生命力,来赢得生存的竞争。

  总结而言,本次会议让我深刻认识到,樊代明院士的“合之策”中“自然力”论,是为现代医学,特别是肿瘤治疗,指明的一条更为宏大、更富有人文温度的航向。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医学不应是技术的堆砌与药物的军备竞赛,而应是一场回归本源的智慧修行——即放下“征服”的执念,学会“整合”的艺术,最终达成“扶持”的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调动一切可用的外部手段,更要敬畏并全力激活人体内在的、磅礴的“自然之力”,以此 “控瘤问道”,以此 “医复本源”,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温度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