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赵柳青
2025年10月15日晚上线上参加的肿瘤营养专题讲座,让我对肿瘤营养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全新认识。三位专家的报告内容详实,观点鲜明,从不同维度展现了肿瘤营养治疗的最新进展。
石汉平教授明确提出营养治疗应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一观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肿瘤患者因营养不良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石教授的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具有特殊性,其高代谢状态和持续炎症反应使得常规营养支持难以奏效。他提出的高蛋白质、高脂肪、高能量密度和高抗炎活性的营养配方原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褚庆华教授关于免疫营养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她的研究表明,反式异油酸、牛磺酸和半乳糖等特定营养素能够直接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发现打破了营养素仅承担能量供应功能的传统认知,显示出营养素可以发挥类似药物的调节作用。这为通过营养干预增强抗肿瘤免疫力提供了新思路。
许红霞教授开发的TA指数解决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通过结合三头肌皮褶厚度和白蛋白的评估工具,既保持较高准确性,又便于临床推广使用。它帮助医生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营养治疗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营养素的发展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肿瘤类型、不同分期患者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个体化营养方案的制定仍需更多研究证据支持。其次,营养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此外,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营养治疗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挑战需要医疗管理机构、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共同努力克服。
最后,樊院士的精辟总结为肿瘤治疗指明了方向。首先,强调要将各种治疗手段有机整合,让药物治疗与营养支持等方案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其次,治疗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最后,治疗目标应该全面考量,既要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要注重扶持患者机体功能,通过营养支持等手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现代肿瘤治疗的完整体系,为提升治疗效果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