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丹 | 扶生保人,营养先行:一场关于肿瘤治疗的价值重塑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何锦丹

  肿瘤营养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在本次肿瘤营养专题会议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肿瘤营养的进展和未来方向。

  石汉平教授对《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5)》进行了系统阐述,围绕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现状与诊疗策略展开深入剖析,重点回应了以下几大核心议题: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现状如何?如何科学评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如何有效治疗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问题。他进一步明确了肿瘤营养管理的目标、具体措施及规范化体系建设,并强调将肿瘤营养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延伸至专业营养教育、教学以及“无饿医院/病房”示范体系建设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

  曹泽毅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了石汉平教授的观点,并再次强调了营养支持在肿瘤治疗中的关键地位。他结合自身在宫颈癌领域的经验指出,若能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早期介入营养支持,发挥营养的保护效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再辅以其他综合治疗手段,将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丁刚强教授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该指南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第二,营养治疗本身在肿瘤综合管理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第三,指南中所推荐的评估方法兼具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可供医患共同使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对该指南在未来临床与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寄予厚望。

  崔久嵬教授就“免疫营养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开报告,内容涵盖:免疫营养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基础及免疫营养素介绍;免疫营养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实际应用现状;以及免疫营养的作用机制探索。她指出,免疫营养作为肿瘤营养的重要分支,其机制研究仍有待深入,并对免疫营养素在肿瘤患者短期与长期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丛明华教授在点评中认为,崔久嵬教授系统梳理了免疫营养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方向。免疫营养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极具探索价值与发展潜力,并对她在免疫营养素方面的深入解读表示认可。

  许红霞教授汇报了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三头肌皮褶厚度—白蛋白(TA)指数对多种肿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她从研究背景与目的出发,回顾了既往相关研究,指出肿瘤患者较高的脂肪量(以TSF为指标)是生存延长的预测因子之一,而较高的白蛋白水平则反映良好的机体代谢状态。综合TSF与ALB构建的TA指数,可作为预测肿瘤患者生存的重要指标。

  姚颖教授在点评中称赞该研究扎实且富有原创性,以患者为中心,将复杂临床问题转化为简洁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具备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她建议未来开展前瞻性干预研究,通过积极营养支持观察患者TA指数变化,推动该指标在多中心及国际层面的验证,并与现有评价体系衔接,构建更为全面、强大的评估系统。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专题报告内容翔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与临床意义。他强调,中国的CACA指南是基于国人特征与临床实践所制定的本土化指南,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推动CACA指南走向国际,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学术理念,也体现了从“抗癌控瘤”向“扶生保人”这一治疗理念。他进一步提出,应坚持“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要倡导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兼顾科学证据、医生经验与患者实际疗效。最后总结营养治疗对各类肿瘤均具有积极意义,应贯穿肿瘤治疗全程,纠正营养不良本身即具有抗癌价值。在整合医学理念下,不应仅依赖药物“杀癌”,更应重视营养“保人”,充分发挥“食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次肿瘤营养专题,我深刻认识到,营养治疗已不再是肿瘤综合治疗中可有可无的辅助部分,而是直接关系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的核心环节。从指南的系统构建到免疫营养的前沿探索,再到TA指数这样的实用工具,无不体现着肿瘤营养领域的专业化、精准化与系统化发展趋势。专家们高屋建瓴的见解让我体会到,未来肿瘤治疗的成功,必然依赖于“攻”(如放化疗、靶向治疗)与“守”(如营养支持、功能维护)的完美整合。这不仅更新了我的临床认知,更启发我应在实践中更主动、更科学地将营养管理融入患者的全程诊疗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