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 候丽红
近期,在聆听和学习了樊代明院士关于人生智慧与专业洞见的相关论述后,我的心中仿佛展开了一幅关于成长、科研与生命的壮阔画卷,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成就,源于一种平衡与融合。
首先,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平衡。成功的路径,既需要在实验室坐稳“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拥有深耕不辍的定力;更需要交流互鉴的活力,“走出去”开阔眼界,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打破思维的“茧房”。我们必须主动拥抱如CACA前沿播、MDT to HIM、中外抗癌峰会以及CCHIO整合肿瘤学大会等权威学术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全球肿瘤防治领域的智慧之光,是我们系统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最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脉搏的核心场域。通过持续的学习与积累,我们方能打破认知边界,让开阔的眼界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在此过程中,以顶尖专家学者为灯塔,在对标中校准方向,洞察前沿趋势,激发“见贤思齐”的内驱力。
机会永远青睐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勇于在实践沃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备者。这提醒我们,要遵循“双向奔赴,知行互勉”的哲思,既要能从象牙塔中汲取智慧的清泉,也要让双脚坚实踏在科研与工作的泥土里,如此这般,进步的步伐才能稳健而长远。袁隆平院士如同一位在田间地头“拾穗”的智者,他俯身泥土,扎根基层,始终从实际需求出发,在实践的土壤中孕育创新的种子。他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勇于在困惑中提出疑问,勤于在反复中钻研探求,最终以坚实的步伐将难题一一破解。正是这份源于大地、归于大地的坚守与智慧,才换来了那金浪翻滚、稻谷飘香的万顷良田,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的根基。从修鞋富商到“湾仔码头”的传奇,也正是行动中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并将之与静守时打磨的技艺、管理的韧性相结合的典范。
整合医学的“扶生保生”理念,是一次医学从治疾病到医病人的哲学回归。“保”是基石,是治疗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抗癌控瘤的措施,最终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尊严。这要求医疗关怀必须贯穿全程:从术前评估、术中保护,到术后对并发症、疼痛、睡眠、营养乃至心理状态的全面管理。无论是所提倡的采用flash radio-therapy等技术或是抗体偶联药物等临床治疗方法,在高效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还是运用中医药、营养支持等传统与现代手段,都共同诠释着“保”的深刻内涵,在消灭敌人时,最大限度地守护家园的完好。此外,“控”是延伸,是医学社会责任的前移。 将重心从末端的“治疗”向源头的预防和过程的管理迁移,是更具成本效益和人文关怀的策略。对吸烟、饮酒等可塑性危险因素的靶向干预,正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现代体现。这要求我们建立“大健康”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日常生活。营养支持贯穿全过程,正是这种“关口前移、全程管理”思想的具象化,它不再是辅助,而是与放化疗、手术并驾齐驱的主战场之一。
如果将人生比作耕种,它将带领我们用一种更从容、更有力的心态面对生活:
智慧选种:选择适宜的土壤,我们需要依据事实,做出理性的人生选择;
勤勉修行:要果断清除消耗型关系的“杂草”,坚持终身学习,为成长提供清净沃土;
静待花开:要懂得未雨绸缪,也能从容面对不确定性,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持耐心。
关于人生的耕种,其意义不仅在于最终的丰收,更在于耕耘过程中每一刻的踏实与沉浸。我们深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时间终将给出最美好的答案。让我们都成为生命的智慧农人,在各自的领域里,精耕细作,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