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田祖宏
聆听完第三期CACA青年先锋论坛的精彩分享,四位教授从肠癌的代谢调控到尿素循环重塑,再从代谢组学到分子网络的时空调控,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从分子到人体的、波澜壮阔的肿瘤代谢全景图。尤为触动我的,是樊理事长高屋建瓴的总结:象牙塔的知识需在实践中反哺,实现医学与科学的“双向奔赴”。这促使我跳出单一的研究细节,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人体代谢的完整链条中,重新审视科学研究与医学实践之间那种深刻的、犹如生命代谢本身一般的动态反哺关系。
首先,这种反哺关系呈现出一种清晰的“自下而上”的驱动与“自上而下”的修正的循环。 论坛中,卜鹏程研究员对肠癌代谢机制的剖析,江鹏研究员对尿素循环的揭秘,无不是从分子代谢的微观世界出发,为细胞代谢的异常增殖找到了根源。这正是基础研究的价值:它如同绘制一张精准的分子地图,指引着药物研发的靶向打击。胡泽平教授的代谢组学研究,则将视野扩展至组织代谢的层面,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各色细胞如何通过代谢物“对话”,共同塑造了疾病的恶性生态。
然而,科学的探索绝非单向的线性过程。当许大千研究员强调“分子功能的偏好性”和“干预策略的定制化”时,他已然指向了更高层级的复杂性。实验室中发现的靶点,在真实的器官代谢和人体代谢环境中,其功能可能被重塑或抵消。这正是樊理事长所指的“在实践中纠正反哺”的深意。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耐药性、个体差异和副作用,恰恰是从“人体”这个最高层次的复杂系统反馈回来的宝贵信息,它迫使基础科学家必须回头审视自己的模型是否过于理想化,从而修正理论,催生更智能、更动态的新一代研究范式。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层层嵌套、双向互动的关系,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所共享的哲学规律不谋而合。 一个分子在细胞内的功能,如同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会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展现出巨大的可塑性。肿瘤代谢网络的异质性,恰似人类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无法用单一标尺衡量。而樊理事长提及的心理干预、运动康复、音乐疗法等整体调控策略,正是认识到人体代谢是一个受神经、内分泌、免疫乃至精神情绪共同调控的超级系统。这启示我们,有效的肿瘤治疗,不仅需要精准的“分子手术刀”,更需要能够调和全身器官代谢与人体代谢稳态的“生态疗法”。
最终,这场论坛让我深刻领悟到,“知行合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终极体现,便是科研与临床这场永不停歇的“双向奔赴”。基础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武器,而临床实践则为基础研究指明方向、验证真理并提供新的哲学叩问。从微观的分子到宏观的人体,生命如同一座井然有序又瞬息万变的宇宙,每一层级的代谢都遵循着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规律。唯有怀揣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在象牙塔与病房间自由流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跨越,最终完成那份“造福于人”的崇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