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鱼静敏
“CACA青年先锋第三期”学术活动,围绕“肿瘤代谢相关生物学分型”通过一系列前沿讲题,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这一领域的创新图景。本次讲座超越了孤立看待某一条代谢通路的传统模式,展现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整合研究范式,切实体现了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理念。
一、 从“共性”到“个性”:肿瘤代谢研究的内在整合逻辑
传统上,我们对肿瘤代谢的认知多集中于Warburg效应等经典通路,试图寻找一种“普适性”的代谢弱点。然而,本次讲座让我清晰地看到,现代肿瘤代谢研究的最大共性,恰恰在于其对“异质性”的深刻揭示。研究不再满足于将肿瘤视为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深入到其内部,根据代谢特征进行精细的生物学分型。这种分型研究本身就体现了整合思维:
1. 时空维度的整合: 肿瘤代谢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肿瘤的发生、演进、转移以及治疗压力而动态演变。《肿瘤代谢分子网络的时空调控》 这一讲题,将整合的维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强调代谢网络并非静态蓝图,而是随着肿瘤演进(时间)和在不同解剖部位(空间)发生着剧烈重编程。这种时空动态观要求我们的研究和治疗策略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是对整合医学“动态整合”理念的最佳诠释。
2. 分子层次的整合: 肿瘤的代谢表型是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多个层面信息交汇的最终体现。理解代谢必须超越代谢本身,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分子网络背景下去解读,这正是整合医学强调的从分子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整合。
二、 超越代谢本身:整合医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樊代明院士指出,整合医学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本次讲座的内容,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1. 学科间的整合: 肿瘤代谢研究早已不是生物化学家的“独舞”,而是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影像学乃至生物信息学 的“交响乐”。例如,对肿瘤代谢微环境的研究,将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代谢互作联系起来,为免疫代谢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肿瘤与炎症中的尿素循环重塑》讲题精彩地提示了免疫(炎症)、代谢(尿素循环)与肿瘤三者之间深刻的双向互作。这不再是“肿瘤导致代谢改变”的线性思维,而是构建了一个“炎症重塑代谢,代谢反过来驱动肿瘤免疫逃逸”的复杂网络,为通过调控代谢来改写免疫微环境、增敏免疫治疗提供了革命性视角。
2. 基础与临床的整合(B2B): 本次讲座的最终落脚点无疑是临床转化。所有讲题都蕴含着强烈的临床转化意识。无论是肠癌的干预策略,还是通过重塑尿素循环来改善免疫治疗,其最终目标都指向了解决临床难题——疗效异质性和耐药性。这种以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寻找答案,再回归临床验证的路径,正是整合医学的核心实践。
3. 局部与整体的整合: 肿瘤代谢研究不仅关注肿瘤局部的异常,也日益重视全身性代谢对肿瘤的影响。宿主的系统代谢状态(如肥胖、糖尿病)、饮食习惯等,都可能通过激素、营养可用性等途径影响肿瘤的进展。这提醒我们,在治疗“人的病”的同时,更要关注“病的人”,需要从整个机体的层面进行系统调控,这与整合医学的整体观高度契合。
三、 心得与展望
通过此次学习,我最大的心得是:肿瘤代谢的生物学分型研究,其精髓不在于“分”,而在于“合”。 它通过精细的分型,揭示了肿瘤内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但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整合治疗。现代肿瘤代谢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整合,不创新”的时代。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我们应当自觉运用整合医学的思维:
在科研上, 要主动打破学科界限,要做一名“联络官”而非“孤岛专家”,不能再满足于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善于从多组学数据、临床样本和动物模型中整合信息,构建系统性的代谢调控网络。
在临床中, 要具备“代谢分型”的意识,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积极利用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工具,综合考虑肿瘤的代谢特性、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为患者提供真正个体化的整合诊疗方案。
总之,本次“CACA青年先锋”活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肿瘤代谢研究波澜壮阔的未来图景。这条路,正是樊代明院士指引的整合医学之路——一条从分散到集中、从部分到整体、从裂片到全息的康庄大道。我辈青年当以此为勉,砥砺前行,为最终战胜肿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