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杜鑫雨
“CACA青年先锋”系列活动第三期“肿瘤代谢相关生物学分型研究进展”,于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19:00在线上举行,会议共计663万人次观看。此次会议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究所卜鹏程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江鹏研究员、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院许大千研究员作为大会讲者,多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参与讨论。该系列学术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临床问题驱动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此次会议围绕肿瘤代谢相关生物学分型研究展开,报告内容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革新,令人目不暇接,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触较深的是樊院士在点评中提到的医学研究应该是医生和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双向奔赴与知行共勉”。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一力量的孤军奋战。“双向奔赴”主角既可以是身处临床前线的医生和深耕实验室的科学家,也可以是象牙塔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经验,亦可以是患者与医生。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怀着共同的目标——疗愈病痛,守护生命。
医生是医学研究的“侦察兵”,他们每天直面患者的痛苦与生命的无常,是第一个发现临床难题的人。为什么这种药对这个患者有效,对那个患者却无效?为什么这种罕见病症状如此奇特?这些从病床旁产生的、鲜活而紧迫的疑问,是医学研究最宝贵的源头活水,医生带来的是亟待解决的真实世界问题。而科学家则是探索生命奥秘的“解码员”。他们在实验室里利用先进的工具探索疾病最深层的分子机制、细胞通路和遗传密码。他们擅长将复杂的临床问题转化为可以验证的科学假设,并通过严谨的实验去寻找答案。科学家提供的是揭示“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底层逻辑与潜在工具。但如果这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医学发展将举步维艰:医生的观察可能止于个案,无法上升为普适规律;科学家的发现可能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真正惠及患者的疗法。
突破始于“双向奔赴”,这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接力赛,每一棒都至关重要。例如一位肿瘤医生发现,某种特定基因突变的胃癌患者对传统化疗不敏感。他将这一现象、患者的组织样本和详细的临床数据,带给了一位专注于肿瘤信号通路的科学家。这一步,完成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跨越,将一个临床难题转化成了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构建疾病模型,利用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等技术,成功揭示了该基因突变如何导致耐药性,并筛选出可能逆转这一过程的候选药物。此时,科学家将一个生物学发现,变成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基于科学家的发现,医生设计并开展临床试验,在真实患者身上验证新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医生将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新现象即时反馈给科学家。科学家则根据反馈进一步优化药物或探索联合用药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这个“临床→实验室→临床”的闭环,是现代医学研究,尤其是转化医学的核心范式。它确保了研究始于患者,最终也归于患者。
“双向奔赴”不仅是工作流程的协作,更是思维方式和文化的融合。这需要双方跨越固有的认知壁垒。医生需理解基础的科研逻辑与术语,科学家则需学习临床的实际需求与伦理限制,有效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石。医生要尊重科研的严谨与不确定性,理解“阴性结果”同样具有价值;科学家要珍视医生提供的每一个临床线索,理解其背后是鲜活的生命。为了促进这种“双向奔赴”,全球顶尖的医学中心都在积极培育兼具两种身份的“医生科学家”。他们既能拿手术刀,也能操作移液器;既能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也能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是连接两个世界的天然桥梁。同时,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提供联合基金支持、建立共享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平台,都是在制度层面为“双向奔赴”铺路搭桥。
整合医学主张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医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但同时要考虑医学本身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更强调反向研究和否定研究,提倡正反双向思维,形成闭环式的研究模式,同时考虑医学现象的动态变化,才能求得人体作为一个复杂体和开放体中的真理。在医学研究的星际图谱中,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构成双螺旋式的探索主体:前者以临床实践为经线编织疾病认知网络,后者以基础研究为纬线编织技术突破网格。这种"问题导向-基础创新"的闭环系统,实践着整合医学的创新理念,持续推进着人类对疾病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