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超 | 知行合一,防治肿瘤:一场“双向奔赴”的整合之约——2025 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参会感悟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李时超

  孟秋时节,有幸于2025年9月19-21日,参加了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大会在“合之策(六):双向奔赴,知行互勉”演出中拉开帷幕。作为合之策(六)创作的参与者之一,我对合之策(六)的最后成稿及演出表演充满了期待。当听到“双向奔赴,知行互勉”的悠远吟诵在会场开头时,我内心对樊院士对这个主题的高度凝练感到敬佩。这一场诗歌吟诵表演,不仅仅是地理人文与整合医学的互动,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论述,还是整合宣言关于“象牙塔与实践”的具体阐述。

  “合之策(六)”先从东北史诗,“工业长子”曾辉煌,到如今“人走茶淡,时潮渐远”,归纳出根本原因是“理实相违,知行失序”,引出本次大会的讨论的主题“理论实践,何成方圆”。然后从医学理论的形成,到象牙塔里论文成山、靶点璀璨,却“体外璀璨,体内藏玄”,提醒:脱离临床的高大上空鸣无用。这提醒我们细胞和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替代临床,目前基础发现能成功通过I期临床试验的研究不到10%,这是值得让我们深思的科研现状,如果体外的璀璨不能转化到临床,也最终是“过眼云烟”。因此,医学科研最后能转化成功落实到患者身上才是能让我们国家“医学科技自信”的根本。

  紧接着“合之策(六)”讲解了医学的起源一路靠实践开道——神农尝草、越人望诊、X 线成像,都是动手、动刀、动眼才得真知。此外,此外基层的经验也是医学实践成果的来源,如青蒿素抗疟疾、砒霜治白血病、阿司匹林解热镇痛的产生都是基于民间的经验。但仅仅依靠经验,也会出现翻车,只停留在“感觉有效”,就可能陷入以偏概全。但如果过度“依赖仪器、忽视整体”也会出现误判误治的情况。因此,还必须有医学理论的指导,否则“若失圭臬,前路尽断”。所以我们要“上至高论,下求实践,双向奔赴,知行互勉”,才能够“本固枝荣,医树参天”,成为济世良医。

  樊代明院士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三all”原则,也是对“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的论述。一是“All For Cancer”,即打破专业壁垒,通过“MDT to HIM”实现诊疗资源的有机整合,避免单科诊疗的局限性,系统提升肿瘤治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二是“For All Cancer”,即对肿瘤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综合考虑肿瘤的多样性特点,让更多患者能够从现有治疗手段中获益;三是“For Cancer All”,即着眼于肿瘤全程管理,贯穿“防、筛、诊、治、康”五大环节,注重治疗连续性和生存质量,实现对患者的全程呵护与个体化关怀。

  樊代明院士的“3 ALL”如三束光,照亮肿瘤防治的“知行裂缝”。All For Cancer 提醒我:再耀眼的单科冠军也抵不过一支会说“人话”的 MDT 战队,让数据在病房里落地;For All Cancer 告诫我:别把肿瘤当“一个敌人”,要把基因、免疫、微环境、社会心理织成“多维地图”,让每位患者都找到自己的“逃生通道”;For Cancer All 则像一条温暖履带,把防筛诊治康串成“生命长城”,让病人不是被“一段段”推下悬崖,而是被“全程”牵手走到百岁。知行合一,从此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查房、每一次随访、每一次把指南翻译成家乡话的“双向奔赴”。

  此外,本次参会不仅仅在思想理念得到提升,在专业技术上也得到了提高,虽然我是从事胃肠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但大会淋巴肿瘤、神经肿瘤、胸部肿瘤、肿瘤并发症等多个肿瘤领域的治疗前沿进展,为个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也提供了思路。在专业知识方面,整合胃癌大会大咖云集,让我学到了前沿的胃癌防治进展,更新了专业知识,胃癌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模式,已经转变为以综合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靶向、免疫治疗的最近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距离提高全国胃癌5年生存率到5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也是专委会不断努力的方向。

  最后,此次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让我跳出胃肠“深井”,纵览全身肿瘤前沿,更悟得“知”需跨科遨游、“行”要回归整体。MDT to HIM 把冷数据熔成床旁温度,3ALL 将防筛诊治康串成生命长链。理论之高与实践之深,在此双向奔赴;我亦将以此为新起点,让每一次手术、每一项课题、每一次随访,都运行在整合医学的圆心,为患者画完最长的生存与最好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