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雪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研究者,有幸于9月21日在线上聆听了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科普专场的精彩内容,整场会议思想激荡,成果丰硕,令人深感肿瘤防治事业中科普工作的磅礴力量与整合思维的至关重要性。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医学未来、医患关系与公众健康的深刻思辨。
会议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的理念下拉开帷幕。樊代明院士提醒我们,医学不能仅仅专注于对抗单一的疾病(如抗癌),更要着眼于控瘤、保身的整体健康,追求对患者的全方面、全流程的呵护。这种“3All”理念(all for cancer, for all cancer, for cancer all)是整合医学在肿瘤领域的生动实践,意味着医学需要从专注技术的“循证”走向关怀个体的“询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最终服务于“人”的整体健康。
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关于宫颈癌消除的顶层设计与临床实践,完美诠释了如何将宏大的全球公共卫生目标(如2030年将宫颈癌发病率控制在4/10万以下)落地为具体的临床路径(如三阶梯筛查)。她指出,即便是先进的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也需要专业医生克服图像差异大的挑战,这凸显了将技术、培训与政策整合的重要性,缺一不可。
浙江省肿瘤医院裘燕飞教授的分享则展现了整合医学在科普领域的前沿探索。创建“浙里防癌”品牌,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更是以整合之力回应社会迫切需求:用权威、系统的知识整合碎片化信息,用AI技术(如“抗瘤君”智能机器人、科普数字馆)整合专家资源与公众需求,甚至通过制度创新(将科普业绩纳入职称评定)整合医务人员的创作动力。这证明了有效的科普是一个需要技术、内容、渠道、政策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教授的发言振聋发聩。他引用萨根的名言警示我们:“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他深刻地指出,科普的核心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关心他们什么”,必须打破“知识的诅咒”,用故事和情感代替枯燥的数据,用通俗白话替代晦涩术语,真正实现与受众的共情连接。这正是整合医学中“人文重于医术”在传播层面的极致体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传播的艺术性相整合。
随后,多位讲者从医患信任构建、科普方法实践、信息化赋能等角度进一步丰富了“整合”的内涵。李秀琴教授谈到了以科普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医患信任;王凯医生分享了如何在“科”的同时做好“普”;高亦博博士则从科研人视角看到了智能化技术为肿瘤科普带来的无限可能。
最后的圆桌讨论将“整合”主题推向高潮。肿瘤科普的未来,必然是融合政府、医院、媒体、科技企业、社会公众的“全域之力”,形成协同作战的生态系统。
本次大会让我深刻认识到,对抗肿瘤这场战争,前线在实验室和手术室,但更广阔的战场在公众的认知和日常的生活中。科普,就是整合医学思想走向公众、赋能社会的最关键桥梁。它要求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医学、技术、传播和人文,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一场理论向实践、实践向理论的双向奔赴。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人走茶淡、时潮渐远”的遗憾,真正让医学的进步惠及每一位普通人,奔赴一个全民健康素养全面提升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