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雪
今天有幸线上聆听了2025年中匈抗癌峰会,深感震撼与启发。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全球抗癌前沿动态,更深刻揭示了癌症防控中的地域差异、整合医学的巨大潜力以及科研向临床转化所面临的真实挑战,为像我这样的年轻工作者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峰会伊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分享的数据令人警醒:中国癌症新发与死亡病例占全球比重之高,以及中外近30%的五年生存率差距,直观地揭示了我国在抗癌领域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绝非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是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和无数家庭的期盼。专家特别以肝癌和食管癌为例,阐述了中西方在病因学、病理类型上的根本差异,明确指出照搬西方指南的局限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抗癌科研必须扎根于中国患者的独特国情,开展基于中国人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我们的使命,首先在于填补这“缺失的30%”生存率差距背后的知识空白,开发更适合中国患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
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之一樊院士是对“整合医学”理念的强调。它超越了传统的多学科诊疗,倡导一种更为全面、综合的管理模式。其中,将现代医学手段(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与传统中医药等循证互补疗法相结合的理念,令人感到耳目一新。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整合,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从“治人的病”到“治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本次大会也吸取了全球经验与本地化实践,匈牙利专家分享的乳腺癌筛查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启示。尽管国情不同,但其在提升公众认知、克服筛查障碍、发挥患者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他们利用“粉红月”等创新性公众活动(如摩托车骑行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的做法,展现了科研之外,科普宣传和社会动员在抗癌战争中的重要性。这提示我们,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应专注于实验室和论文,也应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公共健康政策和社会行动,如何与患者社区紧密合作,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利用。
聆听此次峰会,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这一代青年工作者,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1.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我们的研究选题应紧扣中国癌症防控的迫切需求,同时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外来”知识的“本地化”创新。
2. 拥抱交叉,推动整合:应主动学习并融合多学科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公共卫生、数据科学、心理学等),积极参与到整合医学的科研探索中,成为跨学科合作的桥梁。
3. 关注转化,服务患者:始终牢记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患者。我们的工作应从临床问题出发,最终力求能回归临床、惠及患者。积极参与科学传播,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同样至关重要。
4. 善用工具,协作共赢:正如会议中提到的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等平台,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合作,利用好指南、共识、数据库等工具,在共享与协作中加速进步。
总之,本次峰会如同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抗癌事业的宏伟蓝图与复杂细节,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颗“螺丝钉”的价值所在。前路虽艰,但唯有将脚踏实地,创新求索,方能在全球抗癌的宏伟征程中,贡献出属于我们青年工作者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