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晶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员,在2025年中匈抗癌峰会的交流环节,匈牙利抗癌协会主席关于本国乳腺癌筛查项目的分享,让我对癌症早筛的落地实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尤其是他提到的诸多有关乳腺癌筛查的宣传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癌症杀手”,其宣传教育应该贯穿乳腺癌防治全流程,为千万女性的健康筑起 “第一道防线”。
宣传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破除认知误区,构建科学的乳腺癌防治认知体系。长期以来,公众对乳腺癌存在诸多误解:有人认为 “没有家族病史就不会患病”,忽视了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对发病的影响;有人将 “乳房疼痛” 等同于癌症信号,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却对 “无痛性肿块” 等早期典型症状视而不见;还有人觉得 “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专利”,让年轻群体放松了警惕,这些误区直接阻碍了防治工作的推进。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能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公益手册等多元形式,用通俗语言解读医学知识:明确乳腺癌的发病与遗传、激素水平、肥胖、饮酒等多因素相关,普及 “自我检查 + 定期筛查” 的早期发现路径,区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防治重点(如年轻女性关注乳腺超声检查,中老年女性重视钼靶筛查)。当科学认知取代谣言误区,公众才能真正建立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的正确观念,为后续防治行动奠定基础。
其次,宣传教育是推动主动筛查的 “催化剂”,直接提升乳腺癌早期检出率。乳腺癌的预后与发现时机密切相关:早期乳腺癌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晚期不足 30%,但我国乳腺癌早期检出率仅约 3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60%。这一差距的背后,除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更重要的是公众主动筛查意识薄弱。许多女性因 “怕麻烦”“怕花钱”“怕查出问题” 等心理,逃避定期筛查,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宣传教育能通过 “案例引导 + 利益关联” 的方式,唤醒筛查意识:一方面,分享真实患者的康复故事,用 “早期筛查后成功治愈” 的案例打破 “癌症 = 绝症” 的恐惧;另一方面,明确筛查的经济与健康价值 —— 对比早期治疗与晚期治疗的费用差异(晚期治疗费用通常是早期的 5-10 倍),强调 “筛查是性价比最高的防治手段”。同时,宣传教育还能打通筛查 “最后一公里”:通过告知社区筛查点位置、医保报销政策、预约流程等实用信息,降低公众参与筛查的门槛。以我国部分城市的 “两癌筛查” 公益项目为例,通过前期密集的宣传动员,筛查参与率提升了 25%-40%,早期乳腺癌检出率随之提高,直接改善了患者预后。
此外,宣传教育在乳腺癌治疗与康复阶段发挥着 “心理支撑” 与 “行为指导” 的双重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确诊乳腺癌后,患者往往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患者因对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不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放弃治疗;在康复阶段,也常因缺乏科学护理知识导致并发症(如淋巴水肿)或复发风险增加。宣传教育能为患者提供 “全周期支持”:在治疗阶段,通过医患座谈会、治疗手册等形式,详细解读不同治疗方案的原理、效果与副作用,帮助患者理性选择治疗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在康复阶段,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纠正 “术后无需再管理” 的错误观念。例如,针对乳腺癌术后常见的上肢淋巴水肿问题,宣传教育可通过视频演示、社区指导等方式,教患者掌握正确的按摩方法与运动禁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宣传教育还能搭建患者互助平台,通过 “同伴教育” 让康复患者分享经验,帮助新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形成 “积极应对疾病” 的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宣传教育是乳腺癌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软实力”。它不仅能提升公众认知、推动主动筛查,还能为患者提供全周期支持、凝聚社会协同力量。在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当下,唯有重视宣传教育,将科学防治知识传递到每一位女性心中,才能真正实现 “降低乳腺癌危害、守护女性健康” 的目标,让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