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了癌症防控的战略牲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方案中提出,癌症筛查的深化首先需要针对高发、早期治疗成本效益好、筛查手段简便易行的癌症,逐步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范围。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最高发的癌症之一,其中发病率排在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严重威胁我国人类健康。
纵观结直肠癌发病历程,其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変,筛查干预能够同时起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适合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的癌症之一。
2020年1月1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诺辉健康承办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会—广东站“在广州成功召开。
启动会开幕由潘志忠教授主持,分别由万德森教授及顾晋教授致开幕辞。
万德森教授指出,逐年高发的结直肠癌,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人类健康,同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医疗负担。
(万德森教授)
预防性筛查很重要,国家也很重视癌症的早筛早诊,但我国目前仍面临筛查概念知晓率低、人群筛查依从性差等挑战。
希望通过结直肠癌筛查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通过整合政府、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企业的力量,以及不断改进、优化筛查方法,探索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结直肠癌筛查路径。
(顾晋教授)
而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更为重要,目前已有很好的证据证明,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发现很多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筛查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将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以地区有影响力的医院牵头,整合社区-临床医院体检、内科、外科等科室的资源优势,为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路径探索优化奠定实践基础,从而助力“健康中国2030”伟大目标的实现。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俊忠教授从项目目标、基地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工作内容等详细介绍了结直肠癌早筛基地的建设方案。
方案重点指出,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为优化筛查路径提出了有益指导。
(林俊忠教授)
该共识提供的筛查路径可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基地”,作为其可用的筛查方案,切实为当地居民提供肠癌筛查服务,解决筛查路径不规范、肠镜依从性低、筛查经济学效益低等困境,从而提升地区的肠癌早诊率,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伍小军教授对《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作了进一步详解。
(伍小军教授)
伍小军教授介绍到,《共识》是由国内结直肠癌研究领域61位专家联合制定的,已于2018年10月发表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该共识自2012年以来首次更新,并首次创新性提出“初筛-精筛-诊治”的结直肠癌三级筛查防治路径,其最大突破在于新型结直肠肿瘤筛查技术——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的引入,该技术作为第一款聚焦于中国人结直肠癌的居家型早期筛查服务产品,通过分析粪便中与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三种指标综合判断结直肠肿瘤风险。
与同类筛查产品相比:
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灵敏度,可检测出直径1厘米以上的进展期腺瘤和肠癌病灶,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提供宝贵的早诊时机。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伍林教授通过题为《结直肠癌筛查技术进展》的报告,分别对结直肠癌风险调查问卷、粪便隐血检测、多靶点粪便FIT- DNA联合检测(常卫清®)、肠镜作了详细的技术介绍。
(吴伍林教授)
除此之外,会议期间还对首批报名的近百家医院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建设基地”授牌以及“特聘顾问专家—常卫士”证书颁发仪式。
为保证项目高效、规范的开展,在启动会的最后加入了项目讨论环节。讨论由潘志忠教授及陈创奇教授两位专家主持。
(潘志忠教授和陈创奇教授)
在场的专家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表示大力参与、支持该项目的同时,也为该项目的实际开展提出了专业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最后,潘志忠教授和万德森教授分别做了总结。
潘教授指出,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重点是通过基线调查、问卷调查、社区医院培训、政府部门宣教等多种方式,提高医护及民众的早筛意识,提高早筛概念的知晓率。
万教授总结到,筛查基地的建设,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只是挂个牌子而已,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希望各单位集项目方案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做好结直肠癌筛查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