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血液科 李江华
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自2025年1月21日起,MDT to HIM项目以妇科肿瘤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八期活动,通过线上平台吸引了近470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其中,最高在线人数的一期为819.2万人。这不仅代表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代表着来自数以万计肿瘤人的孜孜不倦地耕作。
秋意正浓时,秋收正忙时,“MDT to HIM(第9期)—肝癌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如期于2025年9月15日在线上如火如荼地举行。大会在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下,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肝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药学委员会主办。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涵盖外科、内科、药学、放射、病理、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议题囊括肝癌临床实践策略、药物研究最新进展、整合康复与症状管理、药学服务路径等关键领域。旨在深入探讨适用于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探索药物治疗的优化路径,推动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创新性发展。
专题研讨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钟莉娉教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广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董梅教授主持。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成教授对“2024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外科治疗篇”进行了详细解读,阐述了肝癌外科治疗在手术方式上的创新、微创及精准手术技术,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康复、症状管理等综合考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鹏教授指出,随着肝癌介入治疗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治疗策略已逐步明确为“分类而治、多元靶向、免疫助力”。例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晓东教授等的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对比单独索拉非尼治疗,可显著延长伴门静脉主干癌栓HC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中英教授深入讲解了肝癌靶向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管理,结合了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治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岚教授以“从指南更新看肝癌系统治疗模式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肝癌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多系统整合的新的治疗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详细阐述了肝癌患者的整合康复和症状管理重点及难点,华中科技大学夏丽敏教授以最新的科研数据为导向,从药物研发方面,提出了针对肝癌联合免疫治疗药物新策略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努力,这些策略得到了如IMbrave150和CheckMate-040等研究的验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宏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肝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药物和策略进展,强调了整合外科及药物治疗在肝癌治疗新时代中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策略。他指出,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新方法的发展,肝癌治疗领域正在迎来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中国肝癌分期Ⅱb、Ⅲa期患者中,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复发风险的关键手段。
俞静娴教授表示,护理从肝癌筛查到康复全周期,不仅要知道药物的作用还应该明白相关药物的副作用,并做好观察及反馈,协同患者及家属MDT团队,指导不良反应干预策略,对肝癌患者的整合康复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沙丽艳教授指出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密切监测并识别患者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提供干预策略。随着肝癌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索拉非尼和瑞戈非尼的序贯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肝癌全程管理正迈向更精准、高效的未来。这些进展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管理服务,还优化了诊疗和随访模式,从而有望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会议气氛热烈,各位专家积极发言,通过分享各自的临床经验,为肝癌整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会议最后,樊院士特别指出,MDT to HIM理念是提升肿瘤诊疗质量的关键路径。传统的MDT模式虽已实现多学科协作,但仍存在临床实践的痛点和难点。因此,迈向整合医学(HIM)确属势在必行。此举不仅生动诠释了从“抗癌”到“控瘤”,再到未来医学“保人”理念的积极意义,更为肿瘤治疗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整合治疗框架下的药物治疗成为今年肿瘤学领域的热门议题,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而我如同亟待滋养的幼苗,恰逢一场润泽心田的甘霖。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意识到,MDT to Him象征着从“知”到“行”的临床实践转变。作为肿瘤护理工作者,唯有深入理解其原理,才能洞察其背后的逻辑,进而胜任MDT中的角色与职责,配合团队,切实让患者受益。为此,我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治疗领域的前沿动态,书写肿瘤护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