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环境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2025年8月2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25北京环境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李玉民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肝胆胰外科专委会主委、北京大学朱继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泓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周文策教授,中山大学第三医院杨扬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吴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焦健姿社长等来自全国相关专业领域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环境肿瘤、精准施策、指南领航、科学防控”为主题,聚焦环境肿瘤学前沿研究、《现代环境肿瘤学》系列丛书全球首发及CACA指南撰写启动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

                                               


李玉民教授做了《环境肿瘤预防干预CACA指南解读》报告,全面解析了指南的核心框架、具体内容及推广价值;南京大学鼓楼医院仇毓东教授在《胰腺癌的分子分型与环境相关性》报告中,通过SCPro平台的多组学数据,揭示了胰腺导管腺癌(PDAC)微环境中免疫细胞(CD45+)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肿瘤医院陈应泰教授以《中国胃癌高发地区环境危险因素时空变化与发病归因分析——基于国家肿瘤登记、环境监测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的整合研究》为题,全面剖析了中国胃癌高发地区环境危险因素时空变化与发病归因;浙江省肿瘤医院陈天辉教授以《癌症预防原则:“1+X”模型》为题,提出的“1+X”癌症预防模型,为个体化防控提供新思路。

                                               

会议举行了10个癌种环境因素预防干预CACA指南撰写启动仪式。目前尚无各个癌种环境因素预防干预的多维度、整合性的指南体系。此次环境肿瘤学专委会组织编写的十部指南,覆盖了胃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高发癌种,系统梳理了常见癌的各类环境风险因素,并提出具有实操性的预防建议和干预路径。这不仅是一个学术突破,也是在探索肿瘤防治新模式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CACA指南的制定,将为公共卫生、临床、科研、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肿瘤发生,推动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实现肿瘤防治的全社会参与。也期望为全球肿瘤防控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李玉民教授、仇毓东教授等专家分别解读了胃癌、胰腺癌、胆管癌等10种肿瘤的环境因素防治指南撰写情况。与会专家就指南的临床适用性暨推广策略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防、诊、控、治、康”全流程肿瘤防控管理路径。

                                                      


作为会议最大亮点,大型系列丛书《现代环境肿瘤学》在北京全球首次发布。该丛书由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兰州大学李玉民担任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担任总主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马丁·埃文斯爵士、李兆申、董家鸿、樊嘉、窦科峰、宋尔卫、张旭8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现代环境肿瘤学》系列丛书的学术顾问并为丛书作序。这套22分册丛书历时近5年时间,凝聚了全球100余所大学300余名专家的心血,揭示了内外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机制,阐述了环境肿瘤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环境肿瘤学领域迈入多学科协同创新与精准防控的新阶段。通过CACA指南的制定与《现代环境肿瘤学》丛书全球发布,不仅系统整合了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科学证据,更重要的推动了从“病因研究”到“全民防控”的实践转化。丛书作为全球首部环境肿瘤学系统性著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其倡导的“整合肿瘤学”理念与“防、诊、控、治、康”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可落地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