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抗癌协会生育力保护大会系列报道之
生殖内分泌+综合+VVC学术专场报道
大会已围绕生育力保护相关主题展开了多场精彩学术报告与病例分享,涵盖了妇科肿瘤、辅助生殖等多方面内容,为与会专家学者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探索。与此同时,8月30日多功能厅进行多个分会场继续进行学术交流,多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授课与经验分享。
生殖内分泌学术专场
学术会议开始之前,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玉华教授致辞,对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她介绍道,在过去一年中,专委会举办了超过100场义诊咨询、肿瘤防治宣传、生育力保存科普讲座,建立生育力保存机制及对妇产科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训等。工作会议也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接下来的一年中,专委会将继续推进生育力保存工作,进行科普宣传行动,做到“科普文章或视频每月一投,科普讲座每月一场”,让肿瘤科医生关注生育力保存,让患者得到生育力保存服务。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湘红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冯艳玲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魏蔚霞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也对肿瘤生育力保护讲述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为进一步推进生育力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伟教授带来《多囊卵巢综合征体重管理共识解读》。PCOS基于不同特点,约有25种表型: 基于生殖表型、基于BMI、有规律月经型、月经紊乱型、基于胰岛素抵抗型、基于性激素分泌特点型、基于代谢综合征、基于生育能力生育隙碍型、无生育障碍型、基于年龄型等。刘教授对不同表型的PCOS管理策略及将陆续发表的《超重/肥胖PCOS体重管理专家共识》、《非肥胖PCOS诊治内分泌专家共识》、《青春期PCOS诊治内分泌专家共识》、《围绝经期/绝经期PCOS诊治专家共识》、《PCOS合并代谢异常孕前管理专家共识》、《二甲双肌在PCOS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GLP-1RA在PCOS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讲解。点评环节,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马晓玲教授对 PCOS减重相关药物与刘教授进行了交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士岭教授对《恶性肿瘤女性患者生育力保存及辅助生殖的临床应用》进行分享。陈教授对一位因卵巢肿瘤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而错失冻卵生育力优存机会的年轻女性进行了回顾。她认为,女性生育力及生育力降低可表现为卵巢储备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0I,又称卵巢早衰)。卵巢储备功能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卵泡期的AMH、AFC、FSH。恶性肿瘤治疗对女性生育力有影响,恶性肿瘤生存者的自然妊娠率低。所有的化疗均使卵巢储备下降,放疗与卵巢功能下降相关。女性肿瘤生育力保存策略包括卵子冷冻、胚胎冷冻、卵巢组织冷冻。各种恶性肿瘤及非恶性肿瘤疾病均是生育力保存适应证。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控制性卵巢刺激方案(COS)与生育力保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艺红教授带来《生育力保存技术及相关伦理与知情》的主题盛宴。郭教授介绍,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的统计数据,全球估计有1930万癌症新发病例,其中女性最常诊断出的主要两种癌症:乳腺癌及宫颈癌。我国 2020年44岁以下女性的癌症新发病例超过28万,且该年龄段女性癌症患者存活率近75%。癌症治疗对生育力产生不良影响,应进行生育力保存,然而在适用的患者中,进行生育力保存的比例较低。生育力保存伦理问题多而复杂:肿瘤进展与生育力保护时间窗短、癌症预后不确定性、生育力保存手术与治疗风险叠加等。女性生育力保存实施前,应严格掌握生育力保存适应症,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或者伦理讨论;落实病情沟通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选择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生育力保存,将肿瘤治疗与生育力保存有机地衔接起来。青少年群体伦理问题与知情同意应综合考虑,其伦理核心为“双重同意” 模式:监护人法律同意及患者能力范围内知情。尊重自主权,避免强制;拒绝权保留:未来成年后有权重新评估并撤销先前同意的决定,建立成年后重新知情同意程序;未来自主权:成年后需重新签署使用授权书,若本人身故,组织销毁或科研需提前告知选择。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杨宏毅教授分享了“子官内膜异位症生育力保护与治疗策略”。杨教授表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议题。生育力保护的核心目标是在疾病治疗、年龄增长或环境风险中守护生殖健康,实现生育自主权,这不仅有助于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保持生育希望,还能在社会环境中为女性提供更多的生育选择,提升其生活质量。国家正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生育支持政策。内异症是复杂的良性疾病,针对内异症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措施须进一步规范与细化;内异症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操作过程中要始终具有保护患者生育力的意识,尤其是对病情严重的内异症患者或复发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2022年中国发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力保护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了内异症患者生育力保护策略。对于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有生育需求不伴不孕症的患者应综合评估,积极鼓励自然受孕,必要时予以促排卵治疗。已接受高风险的异位病灶切除而卵巢储备功能已经下降,或者复发的卵巢子官内膜异位囊肿需要再次手术的情况下,在术前通过IVF-ET,冷冻储存-定数量的胚胎后再实施内异症手术。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学红教授展示了《改善卵巢储备:靶向内异症卵巢组织纤维化》相关课题。卵巢衰老的相关概念包括DOR、POI、POF。卵巢衰老的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雌激素缺乏等症状、生育力下降、认知或情绪健康异常、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等。卵巢衰老的机制包括线粒体活性减少、端粒缩短、氧化应激增加、非整倍体、细胞凋亡与自噬、蛋白质错误折叠、定位和聚集。卵巢衰老与炎症微环境有关,炎症和纤维化可能是卵巢衰老的主要原因。卵巢纤维化是卵巢衰老的病理特征,了解纤维化的代谢特征对纤维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方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内部和周围存在纤维化组织。卵巢早衰的治疗原则应从病因学诊断:遗传性、免疫性、感染性、医源性、环境、情绪压力等考虑。治疗原则是调整月经、缓解症状、减少长期健康问题及远期并发症等。治疗方案分为一般管理(遇传咨询、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及激素替代治疗、非激素治疗、辅助生殖技术、中医药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卵巢衰老生理性、病理性等棘手的问题,病因学处理至关重要。应注重炎症、纤维化病理的存在,重视影响卵巢功能常见病的闭环管理。通过甄别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存在、靶向-卵巢纤维化可能为卵巢功能改善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希望。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云飞教授授课主题为“双抗之力,逆转困局----一例晚期持续性宫颈癌的精准突围”。他对一例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经过进行分享。这位患者曾因宫颈癌进行了“开关术”,术后进行了5次TC方案化疗。她为求进一步治疗,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住院期间完善PET-CT检查后,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VB期。该患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治疗?化疗还是免疫治疗?如果实施免疫治疗,使用单免还是双免?在药物选择上,使用卡度尼利单抗还是文托双抗? 患者整体状志差,不能下床活动,并且因担心不良反应,拒绝应用化疗药物。经过讨论,最终患者选择艾托组合抗体治疗。经过3个周期治疗后,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炎症消失,贫血纠正,营养状态改善。现患者仍在进行维持治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通过该患者的诊疗过程,王教授总结了心得体会:1.宫颈癌应根据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2.晚期持续、复发或转移性患者的治疗仍是宫颈癌治疗的难点,5年生存率低于20%。3.艾托组合抗体(QL1706)是齐鲁制药新上市的组合抗体,其在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研究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中位PFS长达5.4个月,优于所有已获批免疫药物)。在本病例中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治疗效果也可能与联合使用安罗替尼有一定关系。5.目前该患者治疗有效,后续需追踪随访、总结。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张美佳教授带来《化疗前后生育力的在体保护》。女性生育力下降是全球突出性问题。女性的生殖细胞是以原始卵泡的形式储存在卵巢中。女性的原始卵泡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耗。对于生育力在体保护,目前面临的问题为化疗药物导致原始卵泡凋亡增加,最终引起卵巢早衰。目前针对化疗患者生育力的保护策略是在化疗前通过手术取出卵巢进行切割成小块组织后进行冷冻保存,等化疗结束后再移植回体内。该方法破坏了卵巢微环境,仅有个例成功的报道。张教授的研究发现,维生素可逆转环磷酰胺导致的原始卵泡凋亡,茶碱衍生物可促进原始卵泡的激活,口服氨茶碱能够改善P0I患者的临床结局。因此,张教授建议使用维生素和茶碱作为化疗患者生育力的在体保护策略之一。他认为女性生育力保护的长远目标为延长女性的生育年龄,筛选调节原始卵泡激活速度的口服药物,延长女性的生育年龄,以维持寿命与生殖寿命同步是一个前景。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李萍教授授课的专题为《助力年轻乳腺癌患者做母亲的梦想》: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国内2020年新增乳腺患省约42万。肿癌科医生很多情况下意识不到患者生育力保存的重要性。多数含烷化剂的乳腺癌化疗方案具有性腺毒性,其中含环磷酸胺的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啶等)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或卵巢早衰(POF)高风险方案。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力保存,应提高生育力保存意识,平衡选择治疗药物,个体化选择妊娠时机。关于生育力保存措施的选择,她认为:1.ER和/或PR阳性的乳癌患者,可实施卵巢组织冷冻,不建议实施COS后卵母细胞冷冻,如必须COS,建议添加来曲唑(或他莫昔芬)并GnRHa扳机。2.对ER/PR阴性的乳癌患者,COS-卵母细胞冷冻和卵巢组织冷冻均可选择,化疗前间隔时间>2周者,可行COS-卵母细胞冷冻,若不足2周,可直接行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或IVM。3.BRCA1/2突变的乳癌患者,若实施卵巢组织冷冻,目前国内共识建议生育后切除卵巢组织,I期患者目前不建议实施卵巢组织冷冻。4.NCCN建议,对已有冻存卵母细胞或胚胎的35-40岁BRCA1携带者、40-45岁BRCA2携带者或已完成生育的BRCA1/2携带者行双侧附件切除,以降低肿瘤进展、转移和复发风险。5.完成抗肿瘤治疗但丧失生育力的年轻乳癌患者,可选择供卵和抱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严杰教授对《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讲解。《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为首个中国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指导性文件,该专家共识为临床中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提供实践指导。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5.56/10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12位,其5年生存率逐步上升至40.2%。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安全性存在风险:1.COS存在的风险:促性腺激素的使用以及淋巴瘤本身血液系统功能异常,可使血栓风险升高。早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将明显增加血栓风险,使用微刺激或减量双扳机方案可减低OHSS风险,以及取卵后的血栓风险预防。2.卵巢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风险:Burkitt淋巴瘤为卵巢转移高风险,其他NHL为中风险,HL为低风险的肿瘤类型。卵巢转移高风险的肿瘤患者慎重选择卵巢组织冻存。在移植前常规对卵巢组织是否含有肿细胞进行检测和评估。3.围手术期存在的风险: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气道及心血管的患者,手术仰卧时可能会加剧这种压迫。如果术中出现气道梗阻,调整为俯卧位,可依照《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中的困难气道流程进行准备。严教授最后也对儿童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伦理问题进行了相关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曜耀教授带来《人工智能在生殖医学领域应用进展》。张教授介绍,AI的范式革命及大模型带来了新质驱动力,其正经历三个深刻变革:人与系统交互的改变、人机交互模式的改革、系统构建方式的改变。他认为医学人工智能正飞速发展,对医学常用模态选择与特征融合分期、病理组学-影像组学-传统组学多模态融合、多模态/多组学的区别进行了介绍。多模态模型可应用于预测预后生存/复发、基因突变以及治疗效果。张教授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AI可参与辅助生殖诊疗技术全流程,包括预测成熟卵泡数量、实验室卵母细胞质量评估、胚胎图像分割与分类、预测非整倍体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玉华教授介绍了《乳腺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策略及经验》。女性在生育方面起主导作用。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储备下降卵泡和卵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及卵巢衰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医源性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遗传性因素等。卵巢储备评估的临床适应症包括:不孕症患者、辅助生殖治疗前、卵巢储备降低、高龄生育、延迟生育、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家族史、生育力评估及保存、多襄卵巢综合征(PCOS)、有遗传学问题(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供卵者,建议所有育龄期女性进行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尽早生育或推荐生育力保存。会议最后,石玉华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对专委会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主持人风采展示
综合学术专场
在30日下午综合学术专场,分会场的学术交流内容涵盖妇科、男科及生殖医学多个方向,充分展示了生育力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与临床实践成果。专家们的分享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规范化诊疗思路,也为推动生育力保护理念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李晓教授进行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难点》的授课。李教授首先强调了葡萄胎与流产的鉴别诊断以及不同预后管理策略的重要性,指出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她指出,p57免疫组化联合STR基因分型可高效鉴别完全性葡萄胎、不完全性葡萄胎及流产。此外,李教授还提到血清hCG水平及其分型对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特别强调了非葡萄胎患者中区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与异位妊娠(EP)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长忠教授进行了《系统光动力疗法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享》的授课。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光动力疗法(PDT)在多个医学领域的应用,其作为一种新型微创、精准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价值,并重点阐述了血卟啉注射液光动力疗法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CIS)的作用机制。他介绍PDT不仅能够有效消除病灶,还能显著清除HPV感染、保留生育功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较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在疗效方面,PDT联合LEEP治疗的HPV清除率可达95.5%,TCT转阴率达100%,并有患者在治疗后成功妊娠并顺利分娩。此外,李教授展望了PDT在妇科VIN、VAIN及外阴Paget病等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目前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积极开展,旨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其疗效,推动其未来规范化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生育力保护的目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云飞教授进行了《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进展》的授课,介绍了SOL01(奥拉帕利)、PAOLA-1(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PRIMA/PRIME(尼拉帕利)、FLAMES(塞替派利)、FZOCUS-1(氟唑帕利)等Ⅲ期临床试验最新进展,并总结了疗效与安全性。王教授总结,初治手术后应检测BRCA1/2和HRD。对于BRCAm患者,可选择PARPi单药维持;HRD患者首选化疗+贝伐珠单抗,后续联合PARPi或单药维持;HRP患者则以化疗+贝伐珠单抗为主,CR/PR后维持贝伐珠单抗或尼拉帕利,部分可选择观察。
海南省妇幼保健院王晓黎教授进行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相关问题与对策》的授课。她从保育条件与评估方式、治疗与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重点介绍了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中的应用,指出在药物治疗前对EAH/EIN进行分子分型是可行的,且能够预测患者的进展风险。同时,她还分析了在生育力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并结合临床病例,分享了自身的体会与经验。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吴晓梅教授进行了《卵巢非良性肿瘤的生育力保护》的授课。她指出,当前卵巢保存和功能保护已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对于年轻及尚未完成生育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更好地保存生育力和卵巢内分泌功能至关重要。吴教授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策略、术后治疗与生育时机的把握、生育力保护及保存方案、遗传性卵巢癌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生育功能。
广东省中医院陆杉教授进行了《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对生育力的影响》的授课。她首先介绍了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危害及流行病学特征,并阐述了其与不孕不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讲解了临床筛查、检测方法选择及治疗方案。陆教授重点介绍了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解脲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体的症状及危害,并结合病例进行分享,提示临床对生殖道感染的重视对于保护生育力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锴教授进行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治疗进展(北医三院16年数据和经验分享)》的授课。他介绍了北医三院显微取精术的开展情况,适应症包括克氏综合征、青春期后腮腺炎、肿瘤化疗后无精子症及特发性NOA,并展示了相关手术视频。洪教授指出,显微取精是NOA患者获取精子的金标准,其目标不仅是找到精子,更是获得健康子代,因此需围绕该目标制定最佳方案。手术技术是核心,应在提高获精率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组织损伤,而建立优化的显微取精体系是提升成功率的关键。通过与生殖妇科协作,最终能够实现患者的生育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宿恒川教授进行了《前列腺癌术后控尿及性功能恢复策略》的授课。报告重点围绕尿失禁、阴茎康复及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展开:在控尿方面,通过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吊带手术及人工尿道括约肌等多种手段,可有效减少尿失禁发生;在性功能恢复方面,药物治疗及阴茎假体植入术是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宿教授提出这些综合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通市肿瘤医院徐海飞教授进行了《男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困境与对策》的授课。他以一例年轻睾丸癌患者为引入,阐述了癌症治疗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涵盖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手术等方面。徐教授指出,目前最成熟、有效的生育力保存方案是精子冻存,同时也介绍了部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前沿探索。他提出,肿瘤治疗后的生育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需要依托多学科协作与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并优化对策。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郎芳芳教授进行了《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思考》的授课。她指出,随着卵巢交界性肿瘤呈年轻化趋势,生育力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例年轻患者的病例引入,郎教授介绍了交界性肿瘤的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并强调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妊娠率较高,但复发风险亦较大,因此术后必须进行密切随访,以兼顾治疗效果和生育需求。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夏曦教授进行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在辅助生殖人群的应用》的授课。他介绍了国际携带者筛查的发展现状,指出随着认知度的不断提升,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已逐渐推广,其中包括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不孕不育相关基因检测、叶酸代谢能力检测、易栓症基因检测以及早绝经风险预测等内容。夏教授阐述了携带者筛查的诊疗途径与策略,并通过案例展示了生殖干预在辅助生殖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强调其在疾病预防与个体化生育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丽琴教授进行了《妊娠期女性宫颈病变筛查及管理要点》的授课。她指出,妊娠期女性是一个特殊群体,在随访或治疗时需权衡治疗对母胎的风险与患癌风险。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妊娠期宫颈癌病变筛查的安全性与必要性,并结合ASCCP指南系统阐述了妊娠期宫颈病变的管理策略,同时通过病例进行说明,总结了临床筛查与管理的关键要点。
主持人风采展示
VVC规范化诊疗学术专场
经过白天一天多个分会场的学术活动,30号晚上还为大家带来VVC规范化诊疗学术专场,会议前由大会主席李长忠教授进行致辞,他讲到白天的学习,让大家从多角度了解生育力保护的知识,今晚我们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这一单个病种的诊疗进展与中国患者治疗面临的新机遇两个方面来进行学习、讨论,采取沙龙讨论的形式,让大家都能进行发言,发表自己临床思路,为年轻医师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首先由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高玉涛教授带来《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新机遇》,他介绍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妇科阴道炎,也是一种困扰患者反复复发的妇科疾病。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由于阴道 pH 值或营养变化、抗生素的使用、免疫系统的改变(由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等原因破坏阴道内微生物共生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使假丝酵母菌迅速增殖,从而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根据发生频率、临床表现、真菌种类以及宿主情况可分为单纯性 VVC 和复杂性 VVC。针对VVC的治疗原则是:1.积极去除发病诱因;2.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3.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4.VVC急性期间避免性生活或性交时使用安全套;5.同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6.强调治疗的个体化;7.长期口服抗真菌药物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其他副反应。
通过高玉涛教授带来的《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治疗新机遇》,大家温习了关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知识,紧接着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爱红教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林安平教授、深圳市中医院杜雪莲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光晓燕教授、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颜友良教授、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杨熠教授先后针对“1.在目前国内的VVC临床诊疗中,您认为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2.在您看来,国内VVC的临床诊疗在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和探索?3.奥特康唑是首个四唑类抗真菌药物,其结构优势带来了高活性,高选择性,长效抑菌,不影响肝药酶CYP2CP、CYP2C19和CYP3A4的活性等特点,能满足哪些临床诊疗的需求?”三个问题发表意见。
第二环节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梁轶珩教授带来《突破局部用药瓶颈,开启VVC治疗新纪元》的内容,从VVC发病的现状出发,VVC由于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瘙痒、烧灼感、阴道分泌物、性交困难、排尿困难、外阴和阴道水肿和发红,影响女性的生理、心理状态。从而引出局部用药治疗的困局,现有的治疗手段无法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奥特康唑是近30年来中国获批的首个VVC口服药物,具有耐药性高、安全性良好等优势,多项研究证实其在VVC人群中的疗效性,是破局VVC局部治疗进展的优选方案。
通过梁轶珩教授带来的《突破局部用药瓶颈,开启VVC治疗新纪元》,大家温习了关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治疗的知识,紧接着来自深圳中山妇产医院余志英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刘志红教授、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冯忻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杨德桂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魏蔚霞教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颜磊教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韦枝红教授先后针对“1.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常见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均呈现高耐药率的态势,对于此您怎么看?在临床上通常如何进行应对?2.对于初始治疗选择口服抗真菌药治疗的重度VVC患者,奥特康唑相较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机会点和优势在哪里?3.VVC复发率高,在您看来对于那些难治复发的患者,奥特康唑会具有怎样的优势?”三个问题发表意见。
主持人剪影
大会剪影精彩瞬间
文字撰写:会议报道组(胡艳、朱亭佳、莫钰兰、王安瑾)
初步审校:秘书办、王云飞、罗捷
照片提供:大会会务组
最终审校:李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