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湖北恩施站成功召开!

2025年8月9日,“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湖北恩施站顺利召开。本次学术会议聚焦泌尿系统肿瘤诊疗前沿进展,涵盖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三大病种,通过指南解读、临床研究分享及病例讨论,旨在推动诊疗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会议伊始,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CACA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志全教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院长陈洪波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专家们表示泌尿肿瘤诊疗能力提升工程的核心在于技术普惠性下沉,恩施作为武陵山区医疗中心,承担着辐射鄂西、湘西、渝东的重任。本次会议特别增设县域医院MDT案例讨论环节,正是为了探索“省级专家-地市枢纽-县域网格”的三级联动模式。

紧接着,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共建专项”启动仪式。姚欣教授、魏少忠教授、胡志全教授、陈洪波教授,杨嗣星教授、郭永连教授、张卫兵教授共同上台,胡晓晖教授作为主持人,一起见证并开启了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该项目在恩施的正式启动。
大会分为“规范领航”、“时间针织”、“学术探索”三个篇章,来自多家医院的专家分享了泌尿肿瘤诊疗的前沿进展,包括免疫治疗格局、双免方案应用、围术期保器官策略等角度分享经验,从晚期到围术期的突破与个体化治疗方向,为泌尿肿瘤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Session1 规范领航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坤教授分享了《CAC尿路上皮癌指南更新解读》。他从流行病学、病理描述、诊断系统、分期系统和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治疗更新包括:新辅助治疗推荐顺铂化疗,不耐受者可考虑免疫治疗或ADC药物临床研究;盆腔淋巴结清扫调整为弱推荐;膀胱保留策略推荐联合治疗;辅助治疗新增纳武利尤单抗;晚期一线治疗推荐EV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二线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DC药物或靶向治疗;UTUC的风险分层和术后辅助治疗细化。非尿路上皮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新辅助化疗和ADC药物为潜在选项。指南整合了最新研究证据,如CheckMate 274、EV-302,优化临床实践。

恩施州中心医院陈苏教授分享了《维恩妥尤单抗解码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新范式》,从临床需求和循证证据层面,充分阐述了为何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应作为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EV+P)的总体人群ORR达67.7%(传统GC方案仅49.4%),亚洲人群ORR高达72.2%。国内外指南(EAU、NCCN、ESMO、CSCO)均将EV+P作为一线治疗首选方案(无论顺铂耐受性)。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凭借深度持久缓解、广泛人群覆盖、生存获益显著及无需靶点检测的优势,重塑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优生存希望与生活质量。
Session2 实践真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廖文峰教授分享《UC-MDT+ASCO GU新进展》,围绕疾病背景、治疗变迁展开讲解,并结合真实案例,分析了EV+P联合治疗的经验。EV-302研究显示,维恩妥尤单抗(抗体偶联药物)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对比化疗,显著延长中位OS至31.5个月(化疗组16.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2.5个月(化疗组6.3个月),ORR提升至68%(化疗组44%)。该方案不受顺铂耐受性、肾功能或PD-L1表达限制,且安全性更优。2025年CSCO指南将其作为Ⅰ级推荐(1A类证据),成为普惠性一线方案。尤其对中国高发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占比17.9%)患者疗效显著。未来需优化不良反应管理并探索生物标志物,以提升精准治疗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春光教授以《PC-MDT+ASCO GU新进展》为题进行精彩讲座。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强调个体化治疗与常规诊疗的协同作用。首例患者因血液问题无法穿刺,通过新型AR受体拮抗剂迅速改善症状。第二例85岁患者通过一种结合尿道重建和悬吊补膜的创新手术技术,成功实现了术后尿控。第三例患者是一位刚退休的教授,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保护了神经血管束,使得患者术后性功能得到良好保留。杨教授强调,尽管这些方法与指南不同,但个体化治疗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这些案例说明了在遵循指南的同时,创新和调整治疗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Session3 学术探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陈达教授以《双免方案(PD-1&CTLA-4抑制剂)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为题进行精彩讲座。他概述了肾癌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细胞因子治疗,到靶向治疗,再到2015年的免疫治疗,直至2018年双免治疗时代的开启。CheckMate 214试验是关键研究,证实了PD-1和CTLA-4抑制剂联合使用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显著生存优势。尽管这种双免治疗增强了抗肿瘤效果,但也带来了毒性增加的挑战。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在非透明细胞癌治疗中显示出高缓解率,表明双免治疗在肾癌的不同阶段和类型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将继续优化这些治疗方案,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立教授以《中国泌尿肿瘤免疫治疗新格局》为题进行精彩讲座。泌尿肿瘤的免疫治疗正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肾癌和尿路上皮癌领域。尽管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尚未突破,但其他泌尿系统肿瘤已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并逐渐获得医保支持。例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显著延长了中高危肾癌患者的生存期,而国产双抗卡度尼利单抗为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的进展还包括与化疗和ADC药物的联合应用,尤其在尿路上皮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替雷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肾癌的免疫治疗也因医保批准而变得更加经济可行。尽管存在争议,如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与毒性需权衡,但局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寡转移患者中显示出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的潜力。总体来看,免疫治疗在中国泌尿肿瘤领域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国产药物的国际化进程也在积极推进,为全球市场带来新机遇。
大咖论道环节,刘孝华教授、朱昱教授、彭庆教授、曾星教授、梁骏教授、谭大清教授、李祖明教授、兰勇教授、张家玉教授、刘天遥教授、张平教授、唐立华教授、郭紫成教授、韩颖教授、孙家各教授、周毅教授、张长庚教授、张煜坤教授多位专家探讨尿路上皮癌的研究热点与国内治疗进展,围绕保膀胱综合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并分享实际临床工作中病例处理的经验与思考。
会议接近尾声,姚欣教授、魏少忠教授、胡志全教授、陈洪波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感谢了所有参与者和组织者,并强调了在泌尿肿瘤治疗中指南的重要性和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专家们提到,尽管指南提供了推荐,但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和意愿,有时需要做出超出指南的决策,也热切希望未来能在更多地市级单位举办类似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