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任立伟
作为一名投身于肿瘤研究领域的研究生,2025年8月12日参与CACA前沿播(第23期),深入学习“Cell:限制糖代谢促进肿瘤肺转移”这一研究,让我收获颇丰,内心满是震撼与思考。
一直以来,肿瘤代谢都是科研的热门领域,而“控糖抗癌”这一理念在大众认知及部分科研探索中颇为盛行。但邝栋明教授、魏瑗副教授团队的研究却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以往的固有认知。他们通过对15种肿瘤类型的大规模临床数据分析,发现原发肿瘤葡萄糖代谢活性较低的患者,术后两年内复发风险显著升高,尤其在肝癌队列中,肺转移患者肿瘤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较低。这一临床现象的揭示,为后续深入探究机制拉开了序幕。
在小鼠模型实验中,团队进一步证实了低碳水饮食或肿瘤葡萄糖代谢缺陷虽对原发瘤大小影响不显著,却会显著增强肺转移趋势。且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转移并非源于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直接增强,而是葡萄糖代谢受限的肿瘤细胞通过“旁观者效应”,影响邻近正常代谢的肿瘤细胞,促使其向远处扩散。这一发现将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从单一肿瘤细胞层面,拓展到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代谢微环境影响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肿瘤转移的认知。
从机制深度剖析,葡萄糖剥夺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激活HRD1介导的TRAIL泛素化,并包装入外泌体释放。这些外泌体TRAIL到达肺部后,极化PVR?巨噬细胞,通过PVR–TIGIT轴耗竭NK细胞功能,从而精心营造出有利于肿瘤转移的肺部免疫微环境。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分子机制,让我深刻认识到肿瘤代谢与免疫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且精妙的调控网络。以往我们可能孤立地看待代谢或免疫在肿瘤中的作用,而此研究清晰地呈现出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结束CACA前沿播第23期的直播,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樊院士的声音,作为他的研究生,今晚的会议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体悟。
樊代明院士等权威大咖的点评,更是为我拨开层层迷雾,指明研究方向。他开篇便言:“生物只要是生物,都有吃有排,恰当就生,不吃不排就死。”这句朴素的话道尽了代谢的本质。樊院士提及40多年前“低糖饮食与肿瘤治疗”的研究,当时四组对照(手术、放疗、化疗、低糖饮食)结果无差异,但前三者损害人体,后者无损害。这让我明白,研究肿瘤代谢不能仅关注肿瘤细胞,更要着眼于“人”这个整体。他举的“饿死肺癌”的例子更是深刻:肿瘤虽缩小,可NK细胞、巨噬细胞也被“饿”坏,最终病人虚弱不堪,这正是樊院士一直强调的“整体观”的体现。
在谈及研究价值时,樊院士精准点出四个核心:糖代谢限制促转移的新机制、外泌体在转移前微环境的作用、TIGIT阻断的潜力、代谢干预新策略。同时他强调:“这些成果不是随意得来的,科学探索从来艰难。”这句话提醒着我,论文发表的光鲜背后,是无数次的验证与修正,做研究必须沉得住气,坚守“真”字。樊院士对“整合”的坚持更让我震撼。他说:“现在的研究不能只做‘点’,要从靶到态,再到整个人。”他批评我们常孤立看待肿瘤细胞,忽略其与免疫、内分泌、神经乃至病人情绪的关联。“你搞了半天机制,最后要回答:对临床有用吗?离病人有多远?”这句质问让我警醒,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病人,不能脱离临床实际。
令人意外的是,樊院士当场向这项研究的领衔学者发出邀请:“肿瘤代谢专委会被撤销了,这么重要的领域不能断,你能不能出山重组?”他进一步细致规划了学科队伍的组建方案,提出要联合免疫、内分泌、临床营养等多领域的学者,计划在11月的云南国际大会上正式宣布成立“整合肿瘤代谢专委会”。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院士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更看到了他对学科发展的深远担当。他所关注的,绝非一个学术组织的形式重构,而是要为肿瘤代谢研究搭建起贯通基础与临床、连接不同学科的坚实桥梁,让分子机制的探索能真正对接临床治疗的需求,让代谢调控的理论研究能与免疫干预、营养支持等实践手段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多学科视角下对肿瘤代谢规律的系统解析,推动这一领域从分散的“点式研究”走向整体的“协同突破”。这种以学科发展大局为重、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的格局,正是“整合”理念在学术组织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散会时,樊院士提到青年先锋队:“要搞专场讨论,糖代谢与肿瘤、代谢与免疫等,明年写《整合肿瘤学》基础篇,就按这个思路来。”这像是为我们年轻人指明了方向。肿瘤代谢如同一张网,连接着免疫、营养乃至病人的生活方式,唯有将这些“线”织成“面”,才能真正洞悉肿瘤的规律。
作为研究生,此次前沿播让我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与科研视野的局限。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不仅要深耕专业知识,提升实验技能,更要时刻关注领域前沿动态,拓宽科研思路,培养跨学科思维。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同行、前辈们探讨学习,努力在肿瘤研究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攻克肿瘤这一全球性难题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