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医院 曾桁
2025年8月3日,夏末的西安依旧艳阳高照,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内却因一场盛会更显热烈——CACA指南中国行暨2025CACA全域科普行动在此顺利举办。与室外高温相呼应的,是樊代明院士报告中那份火一般的热情。台上,樊院士激情澎湃、妙语连珠,以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向台下观众娓娓道来癌症的前世今生。台下的观众们聚精会神,为樊院士深刻的见解频频点头,整场报告结束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满是对这份专业与热忱的由衷敬佩。
在活动开始前的先导片中,一曲由樊院士作词的歌曲引人深思,歌中唱道:“基督拜帝,伊兰奉天,佛禅铸神,儒成医源……”这句歌词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疾病侵袭,中国人民始终依靠自己的双手,铸就一道道生命防线,闯过无数艰难险阻。从风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到战火纷飞的岁月,再到百废待兴的困境,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份自立自强,一步步走到今天。如今面对癌症这一健康威胁,中国人同样在积极探索治疗之道。
这份探索自古有之。早在殷周时期,甲骨文上便出现了 “瘤” 的病名;先秦《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主治“肿疡”,并详述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用药外敷腐蚀恶肉的方法;元明清时期,不仅形成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思想,高秉均更在《疡科心得集》中明确了癌症预后不良的特点。而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对癌症的认知彻底摆脱 “管中窥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认知局限,走向 “见微知著”、“追本溯源”的科学认知。这既得益于病理学、外科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
现代医学在精细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分子生物学的突破到精准手术的实现,从影像技术的革新到靶向药物的应用,每一步都在向精细化医疗发展,每一步都推动着疾病诊疗的提升。但与此同时,过度专业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癌症作为全身性疾病,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牵连,但过度细分的科室可能导致治疗方案“各自为战”。例如,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同时出现骨转移和脑转移,肿瘤科专注于全身化疗方案的制定,骨科仅关注骨转移灶的局部放疗以缓解疼痛,神经外科则评估脑转移灶的手术可能性。三个科室的治疗计划缺乏同步协调:化疗药物可能加重骨髓抑制,影响骨科放疗后的伤口愈合;而神经外科的紧急手术可能与化疗周期冲突,导致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反复调整治疗节奏,不仅延误最佳干预时机,还可能因药物叠加引发严重副作用。精细化治疗往往聚焦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等“指标”,却忽略患者作为“整体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比如,一位老年胃癌患者接受了胃肠外科的精准切除手术,术后肿瘤科制定了标准化的辅助化疗方案,但未考虑患者合并的糖尿病和抑郁症——化疗药物导致的血糖波动未被及时干预,化疗引发的焦虑情绪加剧了抑郁症状,而这些问题因不属于肿瘤科的“核心业务”被长期忽视,最终患者因严重心理危机拒绝继续治疗,再好的诊疗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精细化的技术发展(如靶向药、质子治疗等)可能让医生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忽视治疗的性价比与患者耐受度。例如,一位早期乳腺癌患者已通过手术实现临床治愈,但由于病理检测显示某一基因位点突变,肿瘤内科医生为追求“精准预防复发”,推荐使用高价靶向药进行辅助治疗。然而,该药物对早期患者的获益率仅提升1%-2%,却可能引发严重皮疹和肝损伤,患者不仅承担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也大幅下降,这种“为精准而精准”的治疗反而违背了医学的初衷。
某些罕见或复杂的癌症类型需要多学科交叉视角,但过度专业化可能导致 “知识盲区”。例如,一位表现为皮肤结节的淋巴瘤患者,最初就诊于皮肤科,医生仅根据局部病理结果诊断为“皮肤癌”并进行局部切除,未考虑全身淋巴系统受累的可能;术后结节复发,转诊至血液科才最终确诊为淋巴瘤,但此时已错过最佳化疗时机。这种因学科间信息隔绝导致的误诊,本质上是精细化分工下“各扫门前雪”的思维局限。这些例子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过度专业化和精细化将癌症从“全身性疾病”拆解为“器官局部病变”,将患者从“完整的人”简化为“疾病载体”,最终可能导致治疗效果打折、患者体验恶化。而整合医学强调的多学科协作、整体评估,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路径。
整合医学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有力回应。它强调“从整体出发”,不仅整合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更吸纳传统医学的整体智慧,将生理调节、心理疏导、营养干预、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力量凝聚成协同效应。在癌症的传统治疗中,手术、放化疗往往是主要手段,但患者常因副作用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而在整合医学模式下,治疗团队不仅制定了精准的放化疗方案,还联合中医科进行体质调理以减轻副作用,联合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以提升免疫力,联合心理科进行情绪疏导以增强患者抗癌信心。这种多维度的整合干预,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更让患者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整合医学的本质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 “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的回归。
整合医学的发展更顺应了癌症患者的健康需求升级。随着对癌症认知的深化,患者对治疗的期待早已超越“消除肿瘤”,转向“预防-治疗-康复-长期健康维护”的全周期管理。例如,对于肺癌患者,整合医学不仅关注手术切除肿瘤或靶向药控制病灶(治疗阶段),更注重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预防)、术后的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康复)、长期随访中的心理疏导与营养支持(健康维护)。这种“治未病”(如阻断癌前病变)与“治已病”(如多手段协同抗癌)相结合的模式,正是癌症防治的核心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推动整合医学在癌症治疗中落地并非易事。它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真正高效的肿瘤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让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不再各自为战;需要医护人员跳出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思维,比如外科医生不仅要考虑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更要关注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与综合康复;更需要在癌症防治体系中构建支持整合医学实践的政策与资源体系,让多学科协作从“形式” 走向“实质”。作为医学领域的学习者,我们更应主动拥抱这种变革:既要夯实肿瘤学专业基础,也要广泛涉猎癌症相关的心理学、营养学、康复医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倾听癌症患者的整体诉求——他们不仅需要病灶的控制,更需要疼痛的缓解、心理的支撑和生活质量的保障,而非仅仅关注“肿瘤大小”这一单一指标。
整合医学的提出,为癌症治疗指明了方向——它让癌症诊疗从“单一手段对抗肿瘤” 回归“多维度整合干预”,从“技术主导治疗”回归“人文关怀患者”,从 “短期病灶控制” 回归“长期健康维护”。相信在未来,随着整合医学理念在癌症领域的深入实践,我们终将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温暖、更全面的抗癌方案,让医学真正成为守护癌症患者生命与尊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