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韩雪菲
参加本次关于肝癌防治新进展的学术会议,让我对这一高发恶性肿瘤的现状与诊疗趋势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既感受到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也看到了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希望。
会议首先明确了全球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西方国家发病率呈上升态势,而中国虽有下降趋势,却仍占全球病例近一半,这一数据直观凸显了肝癌对我国民众健康的重大威胁。值得关注的是,病因构成正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占主导的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比例下降,代谢性、酒精性等非病毒性因素引发的肝癌逐年增多,这提示我们在预防策略上需与时俱进,兼顾传统防控与生活方式干预。
筛查与早诊环节的内容尤为触动我。会议提出的“基础筛查(超声+甲胎蛋白)+高危人群分层筛查”模式,为提高早期检出率提供了可行路径,而液体活检、AI技术等新兴手段的应用,更让筛查敏感性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此同时,我国肝癌早诊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的现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早诊早治”不仅是医学理念,更需要通过科普宣传与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人认识到定期筛查的重要性——毕竟,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这是任何晚期治疗都难以替代的。
在治疗领域,会议呈现的多手段协同策略令人印象深刻。外科治疗、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根除肿瘤”与“带瘤共存”的个体化目标;而介入治疗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打破了单纯介入治疗近20年效果瓶颈,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特别是选择性内照射治疗(190治疗)展现的“精准杀伤肿瘤、保护正常组织”优势,让我看到了局部治疗在减少创伤、提高疗效上的巨大潜力。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不仅梳理了肝癌防治的现状与挑战,更传递了医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突破。作为医疗领域的从业者(或关注者),我深感肩负的责任——既要将会议中的前沿理念转化为实践动力,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跨学科技术融合,推动肝癌从“难治”向“可防可治”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