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案未来展望及前沿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概述  

肿瘤病案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它不仅是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石,更是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诊疗规范制定以及医学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中国肿瘤病案学科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报告范围涵盖了肿瘤病案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应用,以及相关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政策法规等多个维度。 从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恶性肿瘤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回顾与展望》[1]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其发病谱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迁以及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部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肿瘤(如结直肠癌、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增高,而一些传统高发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在部分地区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肿瘤病案作为记录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转归全过程的原始资料,其在揭示肿瘤流行规律、评价防治效果、指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肿瘤病案学科的核心概念围绕着肿瘤病案本身展开。肿瘤病案不仅是简单的医疗记录,更是包含了丰富临床信息、病理信息、影像信息、治疗信息、随访信息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多维度数据的综合体。其定义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从传统的纸质病案到电子病案(EMR),再到整合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的“智慧病案”或“大数据病案”。这些高质量、标准化的肿瘤病案数据是开展临床研究、进行疗效评价、优化诊疗方案、推动个体化精准医疗的基础。报告范围涵盖了单个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并延伸至区域及国家级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专病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共享利用机制。 当前,肿瘤病案学科的研究现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深度赋能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大规模病案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肿瘤的危险因素、预后因素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病案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病案文本中提取结构化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疾病预测模型和辅助诊断系统,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复杂的肿瘤数据模式等,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2]。然而,学科发展也面临诸多争论焦点和挑战。首先是数据标准化与质量控制问题,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编码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与共享困难重重。其次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如何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病案数据的科研价值,是亟待解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此外,如何有效地将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病案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中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肿瘤早筛的推广与依从性、新型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以及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证据等,也都是肿瘤病案学科密切关注并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向[3, 4]。

4.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以及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肿瘤病案学科的发展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对于提升我国肿瘤防治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未来5年,我国肿瘤病案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级肿瘤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的战略需求: 亟需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国家层面统一规划、标准一致、安全可控的肿瘤大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这不仅包括临床病案数据,还应整合基因组学、影像组学、病理组学等多维度数据,以及环境暴露、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数据,为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源保障。


2.智能化肿瘤病案信息系统的战略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发和推广能够深度赋能临床诊疗全流程的智能化肿瘤病案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具备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辅助诊断、治疗方案推荐、预后评估、临床试验匹配等功能,以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减轻临床医生负担。


3.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未来亟需培养一大批既懂临床医学,又掌握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和人工智能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肿瘤病案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全方位需求。


4.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能力与应用生态建设的战略需求: 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指南,规范研究行为,推动真实世界证据在药品器械研发、临床路径优化、卫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形成良性的应用生态。


5.面向基层和区域协同的肿瘤病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战略需求: 肿瘤防治重心下沉是必然趋势。需要构建能够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并实现区域内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肿瘤病案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


4.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基于战略需求,未来5年我国肿瘤病案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应包括:


1.肿瘤病案数据的深度标准化与高质量治理: 持续推进肿瘤病案相关术语、编码、数据元、数据集标准的统一与落地,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这是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基础。


2.人工智能在肿瘤诊疗全周期应用的研发与转化: 重点突破在肿瘤早期筛查与诊断、病理智能阅片、影像智能分析、个体化治疗方案推荐、智能随访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加速其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


3.基于多中心协作网络的真实世界研究: 鼓励和支持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多中心协作的真实世界研究,特别是在新药上市后评价、罕见肿瘤研究、比较效果研究等方面,产出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4.肿瘤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病案的深度整合分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建立能够高效整合、管理和分析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影像组等多维度数据与临床病案信息的平台,利用先进算法挖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靶点和疾病机制。


5.隐私保护计算与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在保障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应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差分隐私等技术,促进肿瘤病案数据的合规共享与协同利用。


6.肿瘤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整合院内诊疗数据与院外随访、康复、生活方式等数据,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全周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提供连续性、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4.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未来5年应采取以下发展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 制定国家层面的肿瘤病案学科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为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应用等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科研投入与平台建设力度: 持续增加对肿瘤病案信息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支持国家级和区域级肿瘤数据中心、高质量临床数据库、生物样本库以及多组学研究平台的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加强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交叉学科学位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4.推动标准规范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加快肿瘤病案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的研制和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整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5.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信息技术企业、制药企业等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6.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肿瘤病案相关的重大研究计划和数据共享网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7.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和能力建设: 将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肿瘤病案数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得到有效利用。


通过上述战略需求分析、重点发展方向的明确以及相应发展对策的实施,我国肿瘤病案学科必将在未来五年内迈上新的台阶,为提升肿瘤防治水平、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5. 2024年中国肿瘤病案学科十大前沿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肿瘤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肿瘤病案学科在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涌现出一系列前沿进展,有力地推动了肿瘤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和科研创新的突破。以下遴选并概述十项代表性前沿进展:


1. 人工智能驱动的肿瘤智能诊疗一体化平台构建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与肿瘤病案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通过构建集成了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病理辅助诊断、自然语言处理、治疗方案智能推荐及预后精准预测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对肿瘤患者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及全周期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支持。例如,部分顶尖医疗机构已成功研发并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智能检测系统、乳腺癌病理图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这些平台通过对海量、多模态肿瘤病案数据的深度挖掘,不仅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也为发现新的诊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国家层面也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为AI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2]。


2. 国家级肿瘤登记报告系统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防控新阶段


我国持续强化国家及地方肿瘤登记报告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面、提升数据质量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数据采集、质控、汇交与分析流程,确保了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基于高质量的肿瘤登记数据,我国学者得以更精准地描绘肿瘤流行特征、动态监测发病与死亡趋势、评估防治效果,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肿瘤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1]。例如,利用登记数据开展的区域性肿瘤图谱绘制、高危人群筛查策略优化等研究,对于实现肿瘤的精准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肿瘤登记系统将进一步与电子病案、死因监测等多源数据融合,形成更全面的肿瘤监测网络。


3. 真实世界数据(RWD)在肿瘤药物研发与监管决策中的深度应用


真实世界研究(RWS)在我国肿瘤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源自电子病案、医保数据、专病队列等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规范化治理和深度分析,我国在肿瘤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罕见肿瘤治疗方案探索、扩大适应症研究以及支持监管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出台指导原则,鼓励并规范RWD在药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已牵头建立了高质量的肿瘤专病真实世界数据库,并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RWS项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循证依据,同时也为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加速上市开辟了新路径。


4. 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病案的深度整合分析及转化医学研究


我国在推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病案信息整合分析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构建大型肿瘤多组学队列和数据库,结合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得以从更深层次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分子分型、耐药机制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肿瘤异质性的理解,也催生了众多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预后预测模型和个体化治疗靶点。例如,针对我国高发肿瘤(如肝癌、胃癌)的多组学研究,已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并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


5. 肿瘤病案信息标准化与高质量结构化体系的持续建设与深化


为解决肿瘤病案数据异构、共享困难等问题,我国大力推进病案信息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工作。通过推广应用国际通用标准(如ICD、SNOMED CT、LOINC),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一系列肿瘤专科数据元、数据集和术语编码标准,显著提升了病案数据的规范性和可比性。许多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电子病案系统的升级改造,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模板化录入等技术,实现了对肿瘤病案关键信息的结构化提取和存储。这不仅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也为后续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奠定了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肿瘤病案数据安全共享与隐私保护探索


在强调数据价值挖掘的同时,肿瘤病案数据的安全共享与患者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我国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肿瘤病案管理领域。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有望构建一个安全、可信、高效的肿瘤病案数据共享平台。患者可以更好地掌控自身数据授权,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则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合规的数据访问和协同研究,从而打破数据孤岛,激发数据潜能,促进肿瘤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7. 5G赋能下的肿瘤远程医疗与多学科协作(MDT)新模式


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肿瘤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于高清视频、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操控等技术,专家可以为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的肿瘤患者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病理分析、手术指导等服务,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均衡化。同时,5G技术也为肿瘤多学科协作(MDT)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平台,不同地域、不同科室的专家可以实时共享病案信息、影像资料,进行在线病例讨论,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升了肿瘤诊疗的规范性和个体化水平。


8. 患者报告结局(PROs)在肿瘤全周期管理中的整合应用


我国日益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积极推动患者报告结局(PROs)在肿瘤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通过系统收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关于症状负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主观感受数据,并将其整合到电子病案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中,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治疗效果、监测不良反应、优化支持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目前,已由多个肿瘤中心开展了PROs的常规收集和应用试点,并将其作为评价新疗法和优化护理模式的重要指标。


9. 中医药肿瘤病案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循证研究新进展


中医药在肿瘤辅助治疗、症状管理、减毒增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提升中医药肿瘤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我国开始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中医药肿瘤病案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大量真实世界中医药诊疗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结构化处理和深度挖掘,结合现代统计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例如,一些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名老中医的用药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特定肿瘤的规律和优势病种,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走向国际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11, 12]。


10. 肿瘤专科化电子病案系统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肿瘤疾病复杂性高、治疗方案多样、多学科协作紧密的特点,我国大力推动肿瘤专科化电子病案系统的研发。这类系统不仅具备通用电子病案的核心功能,更针对肿瘤诊疗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如集成肿瘤分期、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分级、基因检测信息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模块。同时,嵌入式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能够基于最新的临床指南、循证医学证据和患者个体化数据,为医生提供实时的诊疗建议和风险预警,有助于规范临床行为,减少医疗差错,提升肿瘤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主编】


郑 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唐现策  河南省肿瘤医院


莫 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樊美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孙 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赵雁梨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艳艳  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宝生  山东省肿瘤医院


周 宏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李书梅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蔡云飞  西安仲德骨科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王宝华. 中国恶性肿瘤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回顾与展望[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 14(10): 793-801.


[2] 方宇航, 张楚楚, 隋白鹭, 等. 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的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肿瘤防治研究, 2025, 52(4): 297-304.


[3] 夏华向. 发高质文章、办优秀期刊; 促肿瘤防治、保百姓健康[J]. 医学研究与发表, 2024, 10(4): 67-68.


[4] 杜奕奇. 解决肿瘤早筛推广的“痛点”至关重要[J]. 医学研究与发表, 2024, 10(4): 69-70.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系列指南[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www.csco.org.cn/cn/guide/main/0/1.html.


[6]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ancer Moonshot[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s://www.cancer.gov/research/key-initiatives/moonshot-cancer-initiative.


[7]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s Beating Cancer Plan[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s://health.ec.europa.eu/health-topics/cancer_en.


[8] Genomics England. The 100,000 Genomes Project[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s://www.genomicsengland.co.uk/about-genomics-england/the-100000-genomes-project.


[9]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 ARGO - Accelerating Research in Genomic Oncology[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s://icgc.org/argo.


[10] 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25-05-19].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11]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 肿瘤针灸研究进展篇[EB/OL]. (2025-05-19)[2025-05-19]. https://wap.cacakp.com/appnews/detail/id/17727.


[12] 肿瘤防治研究编辑部. 肿瘤防治研究[J/OL]. (2025-05-19)[2025-05-19]. http://www.zlfzy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