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肠梗阻引发患者败血症

       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称作癌性肠梗阻,系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广义的概念包括恶性肿瘤占位直接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和肿瘤相关功能性肠梗阻两种。恶性肠梗阻又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其发病率高,病情危重,患者大多无法通过手术等侵入性治疗缓解梗阻或解除病因,仅能采取姑息对症治疗,预后极差。恶性机械性肠梗阻容易发生全身感染,诱发败血症是导致恶性机械性肠梗阻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通过各种途径侵入血液,并在血液内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实质上是细菌感染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败血症中的细菌毒素能够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引起病人的肝脏、肺以及肾脏等多器官衰竭。到目前为止,暂时无治疗败血症的有效方法。

       肠梗阻为肠内容物运行障碍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机械性肠梗阻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多发生于肠道狭窄部位,梗阻后肠腔快速膨胀,使该部位肠壁水肿,进而导致肠壁短时间坏死,肠腔内容物大量滞留,病原菌快速繁殖,容易使腹腔内感染,使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并发败血症甚至死亡。恶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多见于胃癌、结肠癌和卵巢癌,临床通常以肿瘤内科处置为主,包括营养支持、减轻肠梗阻局部水肿和肠液分泌、止痛等对症治疗,以及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治疗。

       癌性机械性肠梗阻并发败血症过程正是以病原体为起点,其产物包括细胞壁成分和分泌的蛋白。引起炎症反应的病原体类型很多,包括细菌(如脂多糖、肽聚糖、胞壁酸等)、真菌、寄生虫等。众所周知,革兰氏阴性菌是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内毒素(LPS)在败血症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败血症最主要的启动因子。目前认为,败血症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失控的炎症反应所致,而非细菌或毒素直接作用的结果。癌性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肠内容物的大量滞留,病原菌过度繁殖,容易诱发全身炎症导致败血症。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病例数据发现,体质指数、营养状态、腹盆腔放疗史、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血清PCT、IL-6、CRP水平升高,是癌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发生败血症时的主要危险因素。

       肠梗阻严重影响晚期肿瘤患者营养摄入、使其生存质量降低。人体营养状况不佳的肿瘤患者相对正常营养状况患者来说,发生肠梗阻后并发败血症的发生率是高的,总体生存率也降低。肠梗阻发生时还要密切关注血清IL-6、CRP、PCT水平指标的变化并采取恰当措施进行控制。阻断过度的炎症反应、阻止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多器官衰竭对于恶性机械性肠梗阻来说极其重要。我们在肿瘤临床用于治疗癌性机械性肠梗阻的糖皮质激素全部是中效糖皮质激素,而业内认为其对中性粒细胞炎性趋化作用的抑制作用几乎为零。

       癌性机械性肠梗阻引发败血症系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针对主要危险因素的管理和行有效的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癌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并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