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肿瘤核素显像诊断和核素治疗两部分内容,是肿瘤精准诊疗重要手段之一,在分子水平实现了肿瘤诊疗一体化。 肿瘤核素显像,即肿瘤核医学分子影像,是利用SPECT、PET分子影像和精细解剖结构影像(CT或MR)多模态影像融合设备(主要是SPECT/CT、PET/CT或PET/MR)和显像剂,即放射性核素分子影像探针,观察机体组织细胞中关键靶分子的分布和代谢变化,洞察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肿瘤的代谢异质性、抗原及受体分布异质性及疗效反应异质性,为肿瘤的精准早期特异诊断、分期分型、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肿瘤核素治疗,是将治疗型核素通过物理或生物化学的靶向技术,引入到肿瘤部位,达到靶向内照射治疗目的,是最早的靶向治疗之一。其靶向技术包括:①生物靶向核素治疗;②物理靶向核素治疗;③生物+物理靶向核素治疗。 本学科的研究聚焦于前列腺癌18F/68Ga-PSMA显像与177Lu-PSMA 治疗、神经内分泌瘤18F/68Ga-DOTATATE显像与177Lu-DOTATATE治疗、肿瘤18F/68Ga-FAPI与177Lu-FAPI治疗的诊疗一体化;肝癌90Y玻璃或碳微球选择性内照射治疗、肿瘤125I粒子植入治疗以及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等。新的靶点不断涌现如Trop2、CAIX 、颗粒酶B、CXCR4、HER2、CCK2R、FGFR1相应的分子探针的开发及临床转化也层出不穷,展示出核医学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巨大潜力。
5. 2024年中国肿瘤核医学学科主要前沿进展
5.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与核医学医师分会联合发布《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年版)》
在肿瘤治疗领域,放射性配体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对前列腺癌,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已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携手合作,汇聚了众多肿瘤核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历经多次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于2024年联合发布了《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为临床医生关于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规范应用提供了依据,涵盖了从适应症选择、治疗方案制定、剂量管理到疗效评估及副作用处理等关键环节。共识的发布,不仅有助于规范和推动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更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标志着中国肿瘤核医学科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5.2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中硼(厦门)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类新药“注射用硼[10B]法仑”(简称“BPA”)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受理号:CXHL2301125),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进入注册临床的BNCT硼药。 近年来,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内照射治疗技术取得较大进展。2020年3月,全球首个硼药Steboronine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性头颈癌治疗。BNCT具有细胞级别上的精准靶向性。特别适用于浸润、复发、扩散的难治性肿瘤, 对脑胶质瘤、黑色素瘤、复发性头颈部瘤等效果更佳。BNCT治疗过程,首先给患者预注射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的含10硼(10B)药物(如BSH和BPA),10B药物富集在肿瘤细胞内,继而用中子对肿瘤部位进行外照射,硼药中的10B俘获中子,发生核反应,产生高能量的α粒子、7Li粒子,α粒子和7Li粒子具有很高的传能线密度,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相对生物效应,仅需数个α粒子、7Li粒子产生的能量即可对肿瘤细胞产生致死效应。BNCT的本质是α和7Li粒子靶向内照射治疗。另外,基于加速器的中子源实现了设施小型化、医院可及性,推动了BNCT在医院的安装和临床应用。靶向硼药的18F-FBPA PET显像有助于BNCT病人的筛选、适形治疗计划的确定、疗效监测等,实现BNCT治疗过程中10B的可视化。本次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试验的硼药——“注射用硼[10B]法仑”(简称“BPA”),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进入注册临床的BNCT硼药,将有力推动我国BNCT的发展,在拓展适应证、推进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造福更广大肿瘤患者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5.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为规范和指导核素治疗药物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于2024年1月22日发布施行。其主要目录有:一、概述;二、基本原则;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二)动物种属;(三)有效性研究;(四)药代动力学研究/毒代动力学研究;(五)安全性研究;(六)人体起始剂量估算;四、名词解释和术语;五、附录;六、参考文献等六个部分; 重点内容有: (1)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为拟开展的临床试验和/或产品上市提供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支持数据。 (2)在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应当根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等选择合适的模型,开展主要药效学试验。例如抗肿瘤药物应研究抗肿瘤活性、肿瘤组织摄取等。 (3)通常采用一种相关动物种属进行组织分布研究。通常采用两种性别进行试验。对于啮齿类动物,通常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检测器官和组织的放射性活度。对于非啮齿类动物,通常采用影像学检测方法,对足够数量的动物进行观察,获得器官和组织随时间变化的放射性活度。 (4)毒理学研究一般应当在经过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认证的机构开展,并遵守 GLP。考虑到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在无法遵守 GLP 时,应按照 GLP 的原则进行试验,确保试验质量和数据的真实、完整、可溯源。 (5)若放射性核素为全新核素,放射性治疗药物的一般毒理学试验通常采用两种动物种属,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 (6)放射性治疗药物一般不需要开展致癌性试验,但应在说明书中提示致癌性风险。 (7)放射性核素能产生辐射,具有生殖毒性风险。一般不需要开展生殖毒性试验。 (8)在放射性治疗药物开展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应采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数据估算人体器官/组织辐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为辐射安全性评估提供数据。建议采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出版物、医学内照射剂量委员会(MIRD)推荐的方法估算人体内照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
5.4 促甲状腺素注射液(商品名智舒嘉®)获批上市,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甲状腺激素(rhTSH)。 重组人促甲状腺素(rhTSH, recombinant human TSH)作为外源性TSH,可以48小时内快速实现DTC患者体内的TSH>30mU/L,而TSH>30mU/L是131I 治疗、血清学sTg检测及DxWBS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外大约20多部权威指南/共识一致推荐rhTSH联合131I治疗和随访诊断DTC。其中2022年欧洲核学会ETA指南和ATA指南2024年征求意见稿一致强推荐rhTSH作为131I清甲辅助治疗的首选准备方案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欧洲药品管理局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批准rhTSH(thyrotropin alfa)用于甲状腺近全切或全切术后且无远处转移证据的DTC患者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前准备。至今,国外rhTSH-促甲状腺素α已在超过72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临床应用。 智舒嘉®(rhTSH)是由苏州智核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立项,历经突破蛋白糖基化技术壁垒、实现预充式注射制剂,于2024年4月以2.1类新药获批上市,“用于无远处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后碘[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辅助治疗”。十年磨一剑,填补国内rhTSH药物空白。
5.5 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 2(Trop2)分子探针PET显像诊断多种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等取得重要进展 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大多数肿瘤(包括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无或低表达。而且,Trop2高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生存期缩短密切相关,是肿瘤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因此,Trop2是临床肿瘤诊疗中的重要靶点。 2024年,多个靶向Trop2的PET探针被研发并临床转化,在多种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等诊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陈皓鋆、王占祥、王凡教授团队开发了Trop2靶向特异性分子探针68Ga-MY6349,在经过完备的临床前评估后,前瞻性招募了90例患者(涉及15种肿瘤类型),分别与18F-FDG或68Ga-PSMA-11进行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68Ga-MY6349 肿瘤摄取与Trop2表达水平高度相关,多种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乳头癌68Ga-MY6349摄取明显高于18F-FDG,且较68Ga-PSMA-11发现更多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广谱肿瘤显像剂,帮助临床进行肿瘤诊断、分期、复发/转移检测、ADC患者筛选和疗效评估。 魏伟军、刘建军、谢芳教授团队成功研制了两种68Ga标记的纳米抗体显像剂,能够快速、特异性的靶向Trop2,其中68Ga-NOTA-T4在临床前小鼠模型和比格犬体内均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之后纳入1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 18F-FDG and 68Ga-NOTA-T4 PET/CT头对头比较。以3例典型病例(鼻咽癌多发转移、卵巢癌术后、小细胞肺癌多发转移)展示68Ga-NOTA-T4 PET/CT可以无创可视化患者体内肿瘤Trop2 的异质性和差异性表达。该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两种18F标记的Trop2靶向探针18F-AlF-RESCA-T4和18F-AlF-RESCA-RT4,在Trop2阳性T3M-4荷瘤动物模型中显著摄取,在阻断研究中共注射未标记的T4和RT4则肿瘤摄取明显降低。在试验性临床转化研究中,3例患者肺癌原发及转移病灶18F-AlF-RESCA-T4摄取增高,而炎性纵隔淋巴结及结核病灶显像阴性,提示该显像剂有望用于在体检测Trop2表达水平和鉴别肿瘤与结核等炎性疾病。
5.6 177Lu-FAPI有望成为晚期肺癌传统治疗耐受后新的治疗方式 肿瘤微环境对于各种实体瘤癌细胞的恶性表型非常重要,肿瘤微环境参与了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耐药。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是肿瘤微环境功能发挥的主要细胞类型,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一种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可作为CAF的标记物,其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但在90%以上的上皮源性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2018年,海德堡大学研究团队首先研发了一系列用于肿瘤显像的FAP抑制剂(FAP inhibitors,FAPIs),随后全球很多医学机构开始探索FAPIs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基于FAPI的核素显像以及基于FAPI的放射性配体治疗(radioligand therapy,RLT)。FAPI的分子量小,虽然能迅速与FAP靶点结合,但是它也会迅速脱离并排出体外,因此很多研究对FAPI结构进行了优化,包括二聚化、四聚化、结构修饰、分子改构等,以期延长其肿瘤内的滞留时间。目前报道的基于FAPI的核素显像和治疗的核药有很多,比如:68Ga-FAPI-04、68Ga-FAPI-46、68Ga-FAPI-RGD、68Ga-DOTA-2P(FAPI)2、177Lu-DOTA-2P(FAPI)2、68Ga-FAP-2286、177Lu-FAP-2286、177Lu-EB-FAPI、99mTc-DP-FAPI、18F-FAPI-42、18F-FAPT等等。 2020年,首个来自中国的FAPI显像相关研究,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报道的FAPI PET在多种癌症患者中的诊断研究,研究发现68Ga-FAPI-04 PET/CT比18F-FDG PET/CT具有更优的诊断效能,尤其是对于检测肝转移灶、腹膜转移癌和脑转移的病例。随后,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鼻咽癌、分化型甲状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肺癌等,也都展示出18F-FAPI-04 PET/CT的诊断效能更优。其中,关于肺癌的研究显示在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灶中,18F-FAPI-04的肿瘤摄取比值显著高于18F-FDG。同样,将68Ga-FAP-2286与18F-FDG的PET/CT分别应用于肺癌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68Ga-FAP-2286对的病灶显示能力更强,尤其是对于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灶的显示。 关于靶向FAPI的RLT方案,在2022年已有多国学者联合报道了177Lu-FAP-2286治疗11例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5例胰腺癌、4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1例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研究显示转移灶摄取核药好、患者对出现的副作用有较好的耐受性。至今,中国学者也发表了多篇关于177Lu-FAPI的RLT的临床研究文章,其中包括多篇病例报告和2篇临床研究的文章。病例报道的患者涉及如下病理类型:①177Lu-FAPI-46用于治疗鼻咽癌患者,患者在一个周期的治疗后,病情出现进展;②177Lu-FAPI-46用于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患者在接受了4个周期的治疗后,治疗反应评估为稳定;③177Lu-FAP-2286用于治疗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④177Lu-FAP-2286用于治疗复发性膀胱癌患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⑤177Lu-FAP-2286用于治疗转移性横纹肌样脑膜瘤患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关于临床研究,有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7Lu-EB-FAPI 的RLT临床研究,对12名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采用3+3剂量递增设计,治疗周期为6周,结果显示平均全身有效剂量为0.17±0.04 mSv/MBq,177Lu-EB-FAPI具有较高的肿瘤摄取能力和较长时间的肿瘤滞留,平均肿瘤吸收剂量为8.50±12.36 Gy/GBq;根据RECIST标准,3例患者(25%)为部分缓解,7例患者(58%)为疾病稳定,2例患者(17%)为疾病进展;总体客观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5%和83%。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应用177Lu-FAPI-2286 的RLT临床研究,对9名多发转移的肺癌患者进行了治疗,每次治疗静脉注射给与200mCi的177Lu-FAPI-2286,治疗次数2-6次、随访时间10-25个月;根据RECIST标准,进行病情评估,4例患者为部分缓解、3例患者为疾病稳定、2例患者为疾病进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3-10个月、总生存期为7-16个月。 总之,在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FAPI具有较高的肿瘤T/B比值,基于FAPI的PET显像可以作为18F-FDG的补充显像方式,进行临床应用。对于RLT的应用情况,目前也已经成为核医学中前景广阔的临床应用方向,例如在应用于晚期多线治疗失败的肺癌患者时,不良反应可控且疗效良好,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5.7 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分子探针PET显像有望成为PD-L1靶向免疫治疗患者筛选和监测免疫治疗效果有力手段。 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免疫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免疫耐受的发展和抗肿瘤疗效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PD-1/PD-L1免疫治疗反应在不同患者中存在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都对免疫疗法有反应。因此,免疫治疗前的评估和筛选成为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路径中将PD-L1表达作为预测免疫疗法对各种癌症类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通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评估PD-L1表达,但在临床实践中,存在有创性和肿瘤异质性。开发有效的策略来筛选适合PD-L1抗体治疗的患者并在体、动态监测其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免疫显像能够实时、动态、定量、可重复和无创可视化评估个体患者的肿瘤特征,通过靶向PD-L1分子探针PET显像,有望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PD-L1表达进行非侵入性和全系统显像,从而指导治疗决策。目前,靶向PD-L1的PET分子探针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基于抗体的显像剂和基于较小的分子,如连接蛋白、肽等的显像剂。使用基于抗体的PET显像剂的PET显像通常在显像剂注射后几天进行,以使显像剂在目标部位充分积聚。这些抗体用具有较长物理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包括111In(67.9小时)、64Cu(12.7小时)、89Zr(78.4小时)等,以适应对应的显像时间安排。单克隆抗体具有高靶亲和力、特异性、对化学修饰的耐受性和特殊的靶结合等优点。目前已被批准的三种治疗性PD-L1抗体:atezolizumab、durvalumab和avelumab已被进行正电子核素标记,并进行PET显像评估。89Zr-atezolizumab进行的人体PET显像研究,以测试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和TNBC的可行性和反应预测。这项研究包括2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或乳腺癌患者,表明肿瘤摄取具有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与临床反应的相关性优于PD-L1免疫组化和RNA序列免疫生物标志物。与PD-L1 SP142(AUC,0.60;95%CI:0.35,0.85)和SP263(AUC;0.63;95%CI:0.39,0.88)的IHC检测相比,PET显像平均SUVmax(AUC:0.83;95%CI:0.55,1.00)更好地预测了临床反应。另外,89Zr-atezolizumab在肿瘤病变中的摄取与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然而,抗体的高分子量,加上其有限的肿瘤穿透力和缓慢的药代动力学,需要使用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直接放射性标记以产生显像剂。从而限制了其在检测PD-L1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基于小分子创建的PD-L1显像剂,通常用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如18F或68Ga。被认为可以更好地穿透组织,并可能允许在显像剂注射后进行早期扫描。清除速度也比单克隆抗体快。相比之下,这些小分子PD-L1显像剂具有独特的生化和生物学特性,如增强的肿瘤穿透力和更快的清除率。18F-BMS-986192是用于人体显像评估小分子PD-L1的PET显像剂,一种18F标记的PD-L1连接蛋白。18F-BMS-986192的摄取已被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异质性,在PD-L1表达至少为50%的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摄取峰值,在13例新鲜肿瘤活检中,显像剂摄取与PD-L1表达相关。68Ga-WL12,是一种高亲和力的PD-L1结合小肽。对9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PET显像,肿瘤病变中的显像剂摄取(SUVpeak)与9例肿瘤活检的PD-L1表达相关。不过该研究中仅对三名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行了评估。目前,基于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分子探针PET显像对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筛选和评估的研究结果提示其临床转化的可行性。与患者的临床结果和生存获益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行深入前瞻性大样本研究。
5.8 靶向颗粒酶B分子探针 PET显像人体 CD8+ T 细胞的效应功能,预测与评估免疫治疗效果 近年来,颗粒酶B(Granzyme B, GzmB)分子探针结合PET显像技术在监测免疫治疗疗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GzmB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关键效应分子,其活性直接反映了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因此可作为评估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在这一领域,宋少莉团队开发了另一种GzmB靶向探针[68Ga]Ga-NOTA-GSI,并在胃癌患者中验证了其预测免疫治疗早期反应的能力。研究发现,该探针的SUVmax和靶背景比(TBR)在治疗有效患者中显著高于无效患者,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胃癌免疫治疗的个体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刘昭飞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囡、杨志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高特异性小分子PET探针68Ga-grazytracer,并在临床I/II期试验中验证了其用于预测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力。研究表明,68Ga-grazytracer能够无创区分“免疫沙漠”和“非沙漠”肿瘤表型,并通过肿瘤摄取值与GzmB表达水平的正相关性,早期预测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GzmB PET显像在免疫治疗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潜力,还为优化探针设计、推动其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GzmB PET显像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助力精准医疗的发展。 5.9 中核高能承研的核能开发科研项目“国产双探头可变角诊断级SPECT/CT样机研制”通过验收获评“优秀”。 2024年4月,由中国同辐旗下中核高能(天津)装备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单位承研的核能开发科研项目“国产双探头可变角诊断级SPECT/CT样机研制”通过科工局验收,获评“优秀”。这一重要成果不仅彰显了中核集团在核医疗装备领域的科研创新实力,更标志着国产高端核医疗装备产业迈上崭新台阶。 SPECT/CT等核医疗影像设备长期依赖国外进口问题制约着核医学科的全面快速建设,依托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支持,本项目成功突破SPECT/CT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完成样机设计、加工和测试,并在医院开展了临床应用,获得医院用户认可。SPECT/CT不仅在疾病诊断领域应用广泛,还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评估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特别是核素药物研发以及个体化临床治疗指导方面,SPECT/CT未来将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符合“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发展新一代医学影像装备——高性能SPECT系统专项行动要求,高度契合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对促进我国核医疗产业的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5.10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完成177Lu、90Y、223Ra、125I、32P、188Re、166Ho、14C等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全部建设工作,我国规模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启用。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于1965年成立,隶属于中核集团,目前形成了包括核动力技术研发设计、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核动力设备集成、核技术应用研究和同位素生产等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2021年10月19日,由核动力院牵头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依托该中心,核动力院打造了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2024年12月30日,核动力院的177Lu、90Y、223Ra、125I、32P、188Re、166Ho、14C等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完成全部建设工作,四川海同同位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启用大会成功举行,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启用。投产后,核动力院将具备医用同位素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产能基本满足国内相关医用同位素市场需求,为建立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5.11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正式投运 2024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无需停堆即可规模化生产177 Lu、89Sr和90Y等医用同位素的重大突破。此举是我国核技术应用迈向自主可控的重要标志,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该重水堆具备高效、稳定、连续与高产能的优势,其顺利投运不但打破了我国医用同位素高度依赖进口的僵局,提升了未来以相关核素为基础的诊疗药物可及性,还填补了国产医用同位素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以177Lu为基础的放射配体疗法类药物作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明星”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癌症的靶向治疗。 5.12 [指南与共识]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 共识明确指出, 125I粒子植入治疗为不能再次手术、131I治疗不可控及不适合靶向治疗的持续或复发甲状腺癌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特点。共识详细规范了125I粒子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证,包括碘难治性DTC、晚期不可手术切除或持续反复复发、高龄不能耐受手术切除、具有可评价的临床病灶直径≤7cm、凝血功能正常、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且预期生存期≥3个月等;同时也明确了禁忌证,如恶液质、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病灶周围严重感染及放射性炎症未有效控制者等。 在技术层面,介绍了徒手植入、3D打印模板植入、平面穿刺模板等植入方式及穿刺路径选择原则等,有助于提高穿刺针位置的精准度。此外,对于手术流程、手术难点、不良反应、随访等内容的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导,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综合治疗水平,使更多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