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肿瘤核素显像诊断和核素治疗两部分内容,是肿瘤精准诊疗重要手段之一,在分子水平实现了肿瘤诊疗一体化。 肿瘤核素显像,即肿瘤核医学分子影像,是利用SPECT、PET分子影像和精细解剖结构影像(CT或MR)多模态影像融合设备(主要是SPECT/CT、PET/CT或PET/MR)和显像剂,即放射性核素分子影像探针,观察机体组织细胞中关键靶分子的分布和代谢变化,洞察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肿瘤的代谢异质性、抗原及受体分布异质性及疗效反应异质性,为肿瘤的精准早期特异诊断、分期分型、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肿瘤核素治疗,是将治疗型核素通过物理或生物化学的靶向技术,引入到肿瘤部位,达到靶向内照射治疗目的,是最早的靶向治疗之一。其靶向技术包括:①生物靶向核素治疗;②物理靶向核素治疗;③生物+物理靶向核素治疗。 本学科的研究聚焦于前列腺癌18F/68Ga-PSMA显像与177Lu-PSMA 治疗、神经内分泌瘤18F/68Ga-DOTATATE显像与177Lu-DOTATATE治疗、肿瘤18F/68Ga-FAPI与177Lu-FAPI治疗的诊疗一体化;肝癌90Y玻璃或碳微球选择性内照射治疗、肿瘤125I粒子植入治疗以及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等。新的靶点不断涌现如Trop2、CAIX 、颗粒酶B、CXCR4、HER2、CCK2R、FGFR1相应的分子探针的开发及临床转化也层出不穷,展示出核医学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巨大潜力。
5. 2024年中国肿瘤核医学学科主要前沿进展
5.13 中核高通宣布:国内首条年产万居里级无载体177Lu生产线、年产能千条级锗镓[68Ge-68Ga]发生器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真正实现国产化大规模商业化供应,有效缓解国内两款核素供应不足、依赖进口的问题。
在全球核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医用核素在疾病诊断与治疗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此前我国在177Lu和68Ga等关键医用核素供应上长期依赖进口,面临供应不稳定、成本高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核医学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中核高通两条生产线的全面建成投产意义重大。从技术层面看,实现了我国在万居里级177Lu和68Ga 生产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攻克了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达到全球第一梯队水平,符合EMA标准,体现了我国核技术研发与生产的实力。
从产业角度,有效缓解国内医用核素供应不足,为相关医疗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核医学诊疗技术在国内普及与发展,还可供应161Tb、47Sc两款新兴核素,为核医学发展带来新机遇,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时放眼国际,中核高通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医用核素产业链大循环,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核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助力我国核技术走向世界。
5.14 由中国同辐引进的新兴治疗类核素161 Tb已成功落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并开展实验,这是国内第一次从海外进口铽-161这一具有广阔使用前景的医用治疗核素。
由中国同辐引进的新兴治疗类核素161Tb成功落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并开展实验,这是国内第一次从海外进口161 Tb这一具有广阔使用前景的医用治疗核素。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医用同位素引进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161 Tb是一种新兴的治疗医用核素,它的半衰期为6.89天。161 Tb能够发射能量适宜的β射线和γ射线,同时释放出比常用治疗核素177Lu多出16倍的俄歇电子和转换电子。这些电子在人体组织中的射程较短(0.5-30um),具有较高的线性能量传递(LET),从而产生更高的细胞吸收剂量。这使得161Tb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某些原发灶疾病和微转移病灶的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效果。中国同辐与欧洲供应商已达成独家代理协议,将共同致力于161Tb在国内的引进、推广、应用。这将促进国内外核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核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5.15 国内首次成功制备高纯度68Ge
随着核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核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放射性同位素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供应大部分依赖进口,成为严重制约核医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2021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扭转我国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局面提上日程。
8月30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满足医用要求、核纯度大于99.9%的放射性同位素68 Ge样品,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此次制备国产放射性同位素68 Ge关键技术的突破,正是落实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医用同位素国产化进程奠定技术基础。
此次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然也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临床意义:
① 丰富临床诊断手段:为核医学科提供了稳定、自主的68 Ge来源,有助于推动更多基于68 Ga的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和应用。比如开发了肿瘤相关靶点分子探针如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抑制剂等,为肿瘤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68 Ga标记的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可用于炎症和免疫疾病的分子探针研发,有助于了解炎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实现炎症部位的精准定位和病情评估;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相关靶点,如β-淀粉样蛋白、多巴胺受体等,通过68 Ga标记相应的配体或抗体,开发出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研究的分子探针,为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新手段。
② 提升肿瘤诊断准确性: 68Ge是正电子扫描诊断显像用放射性核素镓-68的母体核素,即68 Ga由68Ge衰变产生,镓-68标记的放药能够帮助医生更清晰地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代谢情况等,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③ 提高诊疗效率:国产化的68Ge可以实现更快速、便捷的供应,减少因进口供应不稳定或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的等待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及时地接受PET检查和诊断,提高整体医疗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5.16 前列腺癌177Lu-PSMA放射配体疗法取得新进展
新指南&新共识:2025 v1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177Lu-PSMA-617被推荐用于既往接受多西他赛化疗和新型内分泌治疗的PSMA阳性mCRPC患者(I类证据)。此外,《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年版)》和《177Lu-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规范的治疗指导。
注册进展:177Lu-PSMA-617在2024年10月被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并在11月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预计将于2025年在我国获批,将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靶向PSMA放射配体疗法药物。
研究进展:III期研究VISION事后分析结果发布,表明: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与总生存期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与至发生症状性骨骼事件(SSE)时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恶化时间存在较弱/中等相关性。PSMAfore研究更新第三次期中分析结果,在未接受紫衫烷治疗的PSMA阳性mCPRC患者中,与更换激素受体抑制剂组相比,177Lu-PSMA-617组显示出生存获益,且显著延缓SSE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PSMAddition的初步结果将在2025年公布,该研究针对未经治疗的mHSPC患者,旨在比较177Lu-PSMA-617加标准治疗与单独标准治疗的疗效。177Lu-PSMA-617序贯多西他赛可显著改善mHSPC患者48周PSA不可检测率,且安全性良好。177Lu-PSMA-617联合恩杂鲁胺可显著延长mCRPC患者的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进展时间。SPLASH研究达到主要终点,177Lu-PNT2002可改善mCRPC患者的rPFS。
5.17 神经内分泌肿瘤靶向SSTR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177Lu-DOTATATE在SSTR过表达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大样本随访研究(1361例)显示PRRT无明显长期肾毒性,超长疗程(4周期以上)毒副作用与标准治疗无差异。近期研究显示,通过更换放射性核素或多肽,如α放射性核素225Ac、EB白蛋白修饰、SSTR 拮抗剂等优化策略可进一步提高PRRT疗效。小样本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225Ac-DOTATATE在NET治疗中显效(PR 40%,DCR80%),可能适合177Lu-DOTATATE治疗后病情进展者。Chen等首次报道了177Lu-LNC1010在晚期/转移性 NET 患者中的人体剂量递增研究,结果显示比177Lu-EB-TATE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及更持久的肿瘤滞留时间。还有研究评估了SSTR拮抗剂在NET患者中的价值,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为实现精准靶向SSTR治疗,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5.18 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分子探针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分期开展初步临床试验
2024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赵新明教授团队应用新研发的特异性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亚型(FGFR1)的PET显像剂68Ga-DOTA-FGFR1,在101名临床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中开展了单中心“头对头”前瞻性临床试验,展示了其对18F-FDG PET/CT诊断及分期的有效补充。68Ga-DOTA-FGFR1 PET/CT存在如下优势:1)其在良性病变中摄取低,避免假阳性,对原发肿瘤诊断特异性高(52%对比28%);2)其对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特异性(82.54%对比53.80%)、准确性(78.66%对比63.15%)和阳性预测值(53.73%对比38.35%)均优于18F-FDG PET/CT;3)肝和脑的摄取本底低,将有助于弥补18F-FDG PET/CT对脑和肝转移检测能力的缺陷。68Ga-DOTA-FGFR1 PET/CT存在的不足:1)其在肺鳞癌中的摄取显著低于18F-FDG PET/CT(SUVmax 2.861对比15.409);2)检测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劣于18F-FDG PET/CT(分别为66.06%对比93.58%、80.56%对比100%)。综上,68Ga-DOTA-FGFR1 PET/CT显著降低原发病变的假阳性诊断,将特别有助于18F-FDG PET/CT诊断不确定时对肿瘤性病变的及时排除,使良性肺病变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更准确的淋巴结分期也将提高临床医生决策的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未来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建立68Ga-DOTA-FGFR1在不同组织学亚型肺癌中的诊断和分期效能,明确适应症。
5.19 靶向GPC3分子探针PET显像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开展初步临床试验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早期诊断、精准分期对提高HCC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8F-FDG PET/CT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决策制定,但其对HCC、尤其是高分化HCC的诊断准确度低,导致其在HCC的应用中价值受限。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在75%-90%的HCC中特异性高表达,是HCC精确诊疗的重要分子靶标。
基于GPC3为的靶点的PET分子探针和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发,对HCC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124I和89Zr标记的GPC3靶向单克隆抗体的影像学研究显示肿瘤特异性摄取与低背景摄取,为开发靶向GPC3的放射性药物治疗提供了基础,但因单克隆抗体肿瘤穿透性差、高免疫原性、显像周期冗长因素等限制了其临床转化应用。 99mTc-HPG、18FAlF-NOTA-TJ12P2、68Ga-DOTA-F3等多肽类GPC3分子探针可靶向诊断HCC,但肿瘤摄取相对较低。68Ga-RAYZ-8009是一种基于肽的、有效的、选择性的靶向GPC3表达肿瘤的PET探针,具有良好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生物分布特征和肿瘤特异性摄取;在22例HCC患者中进行临床PET成像中,发现68Ga-RAYZ-8009注射60min时HCC病灶的平均SUVmax和SUVmean值分别为19.6和10.1,45min时正常肝组织本底平均SUVmean<1.6,且随着时间推移,肿瘤摄取放射性药物逐渐增高(4h达高峰),本底放射性却逐渐减低,使GPC3亲和性病灶具有更高的肿瘤靶本比值(TBR),PET显像更清晰。此外,临床前研究中显示177Lu/225Ac-RAYZ-8009单用或联合仑伐替尼(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表明基于GPC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具有抗肿瘤治疗效果,并在现有常规肝癌靶向治疗过程具有潜在协同价值。
虽然GPC3分子探针作为一种新兴的HCC成像工具,且显著的诊断和治疗潜力然而,但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前研究,且临床应用样本量有限,未来需纳入更多临床患者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GPC3作为诊疗一体化探针,将为HCC未来放射性核素治疗和诊疗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变革,其中主要发展方向为通过修饰结构提升药动学特性,以及联合其他靶免治疗方式产生协同抗肿瘤效果。总之,我们期待高亲和力GPC3分子探针快速转化到临床,以造福HCC患者。
5.20 靶向CLDN18.2分子探针PET显像对胃肠肿瘤选择CLDN18.2靶向治疗策略和监测治疗反应方面具有大的潜力
Claudin18是胃上皮细胞中紧密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Claudin18.1和Claudin18.2这2种亚型,其中Claudin18.2正常情况下仅低水平表达于胃粘膜分化上皮细胞,但在病理状态下,约80%的胃肠道腺癌存在Claudin18.2表达显著上调。
目前约有上百种针对Claudin18.2靶点的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2024 年10月18日,美国FDA批准Claudin 18.2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药物zolbetuximab (佐贝妥昔单抗) 用于一线治疗治疗 CLDN18.2 阳性、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基于CLDN18.2表达水平筛选CLDN18.2靶向治疗获益患者至关重要。
Claudin18.2表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由于检测标本的数量及部位是有限的,CLDN18.2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无法实时完整反映。这也是靶向Claudin18.2治疗疗效与Claudin18.2表达存在匹配性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已有多个靶向Claudin18.2的PET分子探针,如多肽68Ga-DOTA-T37、纳米抗体68Ga-PMD22、纳米抗体68Ga-NC-BCH、抗体124I-18B10(10L)、抗体89Zr-DFO-TST001、抗体124I -SF106等,其中68Ga-PMD22、68Ga-NC-BCH、124I-18B10(10L)已用于人体显像,且病灶摄取情况与CLDN18.2的表达相关。
靶向Claudin18.2的PET显像可评估全身病灶的Claudin18.2表达情况,在胃肠肿瘤选择Claudin18.2靶向治疗策略和监测治疗反应具有大的潜力。
5.2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秦山核电合作,生产出满足医用要求、核纯度99%的99Mo样品,并顺利通过现场验收。中国在核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扭转医用99Mo长期依赖进口局面。
2024年6月11日,科技界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秦山核电成功合作,在核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双方利用核电站商用堆生产的低浓铀靶件,成功生产出满足医用要求、核纯度高达99%的99Mo样品,并顺利通过现场验收。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核电站商用堆生产医用裂变99Mo关键技术的国家。
99Mo是获取核医学中被誉为“诊断专家”的99mTc的重要原料,后者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4000万人次使用99mTc进行医疗诊断。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医用99Mo的供应主要依赖进口,这一局面如今有望得到根本性扭转。
此次技术的突破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核医学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更意味着中国将能够自主生产医用99Mo,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全球医疗同位素供应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对于这一突破,行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中国核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推广,中国有望在全球核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该技术的突破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医用99Mo的供应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主生产医用99Mo的途径。中国此次的成功经验,无疑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在核医学领域深耕细作,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同时,中国也将积极参与全球核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医疗事业的发展。
5.22(WS/T 837-2024)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性能保障技术指南
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性能保障技术指南(WS/T 837-2024),以下简称指南,由我国卫生健康委2024年7月发布,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指南从PET/CT的系统技术管理要求、维护保养、性能检测、机房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总结PET/CT设备性能的保障技术。
指南引用了GBZ 120、GBZ 130、GB 9706.1、GB/T 17857、GB/T 18988.1、WS 519、WS/T 654、WS 817文件相关内容。其中涉及到CT性能检测、定期质检时,需参照WS 519;涉及到PET性能检测、定期质检时,需参照 WS 817;涉及PET/CT 机房防护时,需参照 GBZ 120 和 GBZ 130文件。同样上述文件中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于本指南。
指南提出要注重技术管理,较详细的阐述了:技术管理的安全制度、操作规范、应急预案、设备标准、评估报告、管理档案,等基本技术管理;以及不同工作或应急状态下的标识管理;和PET/CT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档案内容。
PET/CT的性能保障是指南的重点,尤其是PET质量检测内容,包括:空间分辨力、散射分数、系统灵敏度、噪声等效计数率峰值、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计数、TOF 性能、图像质量、PET/CT 整体配准精度检测。其中,PET/CT 整体配准精度检测做了重点介绍,而且附录表专门解释了体配准精度检测方法和检测要求。其它性能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建议参考WS 817文件。CT性能检测相关内容,建议参照 WS 817文件。
指南较全面的提出巡检保养的要求,包括:保养计划(含日常巡检、保养和周期巡检、保养)、巡检周期、巡检内容(含日常巡检和周期巡检)、日常保养的周期和内容,以及清洁消毒和数据管理。
指南同时阐述了,设备运行环境(机房)安全保障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对辐射防护、机房环境、设备屏蔽、场所布局、人流、物流、气流、水流,等等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的合理性,都简要的进行阐述。
PET/CT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在疾病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兼顾代谢功能成像和结构成像两部分,能够同时提供生理、病理变化和组织的结构变化,为疾病的精准诊治提供依据。信息精准的提供离不开设备性能的技术保障,尤其是PET/CT同时涉及到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装置,无论是设备的性能保障,还是辐射环保的要求,都更为复杂。指南言简意赅的进行全面阐释,但要理解PET/CT设备性能的保障技术,还需结合其它相关文件,并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前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PET/CT更广泛的应用,PET/CT的临床价值必然会不断提升,对其性能保障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也会不断提升和完善,相关科室必将积极响应并按照标准开展相关工作,确保诊疗的精准性,推动PET/CT诊疗工作再上新的高峰。
5.23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发布2024中国核医学现状普查报告,8大维度透视核医学发展全貌。
经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于2024年1月1日至1月31日组织开展了对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所有核医学相关医疗机构的普查。全国核医学普查工作,这是继2020年后又一次的全国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可以了解我国核医学近年的发展状况,为制定核医学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计划和方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普查内容:从包括学科基本信息、设备基本情况、放射性药物使用情况、显像设备使用情况、核素治疗情况、体外分析开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教学和人才情况八个维度以及意见与建议等。
主要数据如下:
- 科室概况:全国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的科室共1237个,较2019年增加了7.8%。
- 设备基本情况:正电子显像设备共772台,单光子显像设备共1044台,其他脏器功能测定设备共786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共148台,小动物成像设备共63台。
- 显像设备使用情况:PET/CT年检查总数为138.1758万例,PET/MR年检查总数为27825例,单光子显像年检查总数为271.6806万例。
- 放射性药物使用情况:获得Ⅱ类证的588个单位,Ⅲ类证的326个单位,Ⅳ类证的69个单位。
- 核素治疗情况:全国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801个,共设核素治疗专用病床2993张。
- 体外分析开展情况:全国共有339个科室开展体外分析业务。
- 人员基本信息:全国共有15677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较2019年增加了24.6%。其中医师6748人,技师4461人,护士3548人,其他920人。高级职称占23.0%,中级职称占40.1%,初级职称占35.0%。
-教学和人才情况:博士导师193人,博士生505人,硕士导师480人,硕士1569人;全国累计完成研究生教学20098课时,本科生教学29092课时,专科生3983课时,规范化培养教学33596课时,其他教学2270课时。
意见与建议: 66%的科室反映存在人才缺乏问题,59%的科室认为存在区域经济的影响。建议加强临床及科普宣传工作以提高学科知晓率,按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的要求,加强核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5.24 团体标准-全身PET/CT设备显像操作规范2024
PET/CT显像技术复杂,其检查过程的质控至关重要,不同医院不同设备的具体操作缺乏统一规范,日前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发布了由国内多家医院、多名著名专家起草的全身PET/CT设备显像操作规范的团体标准。
该团体标准规定了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显像(TB PET/CT)设备进行18F-FDG显像检查前准备、显像剂注射、图像采集和处理的要点,以及68Ga-DOTATATE显像、68Ga-PSMA-11显像和68Ga-FAPI-04显像,与18F-FDG显像等双显像剂两日法显像、一日法显像和一站式显像等。适用于配置全身PET/CT的医疗机构进行全身显像操作时应用,其它正电子显像剂显像可参照实施。
5.25 全身PET/CT设备显像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国际)
全身PET/CT显像技术复杂,不同医院不同厂家设备的具体操作缺乏统一规范,其检查过程的规范操作至关重要,本共识规范了对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显像(TB PET/CT)设备进行18F-FDG显像检查前准备、显像剂注射、图像采集和处理、双显像剂LAFOV-PET/ CT显像等。适用于配置全身PET/CT的医疗机构进行全身显像操作时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主编】
杨 辉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樊 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新明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徐文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编】
郑 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陈志军 江西省肿瘤医院
杨国仁 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
崔亚利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边艳珠 河北省人民医院
蔡华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晓良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程祝忠 四川省肿瘤医院
戴 东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戴 萌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邓智勇 云南省肿瘤医院
付 巍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高 蕊 西安交大附属第一医院
胡莹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 娟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李 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文亮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雪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 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龙 斌 浙江省肿瘤医院
楼 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罗全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马腾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孟召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莫 逸 湖南省肿瘤医院
庞 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邱大胜 湖北省肿瘤医院
施常备 陕西省肿瘤医院
石 峰 湖南省肿瘤医院
宋少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孙晓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秀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田 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功夏 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
王建方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王雪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玉君 海南省肿瘤医院
肖国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 光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杨传盛 赣州市肿瘤医院
于丽娟 海南省肿瘤医院
余红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敬勉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张林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汝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召奇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章 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小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