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癌症是我国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中国 2022 年癌症新增病例约 480 万(占全球总数的 24%),癌症死亡病例约 260 万(占全球总数的 26.7%)[1]。随着早筛查、早诊断和治疗手段的长足进步,我国癌症生存者的数量正迅速增长,康复医疗的需求也随之剧增。由于癌症本身和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大多数患者都会经历至少一种由癌症和/或治疗方案导致的身体-心理-认知功能损害,对其整体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生存率下降。因此,癌症治疗应逐步扩展到“全周期管理”的服务模式,并积极探索多学科联合干预措施。
运动康复是通过特定运动方法促进机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以达到或保持健康状态的一种治疗手段。无论是癌症治疗期间还是长期生存期,大量临床证据支持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如淋巴水肿、外周神经疾病、疲乏、抑郁、焦虑等。运动还可能协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以减缓/抑制肿瘤进展。因此,将运动康复纳入癌症整体诊治方案中,将有利于减轻患者常见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协同促进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有可能降低癌因性死亡风险和延长生存期。
4.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4.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4.1.1 政策与医保体系的完善
(1)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当前运动康复项目在医保报销中占比低,多数需自费,导致患者负担加重。未来需推动更多肿瘤康复项目(如术后功能恢复、癌症相关性疲乏管理等)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经济门槛。
(2)细化行业标准与监管
需出台针对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专项政策,明确服务内容、资质认证及质量评估标准,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层次服务体系。
4.1.2 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1)加强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治疗师数量严重不足(每10万人仅2.65人,远低于欧美60人以上),需扩大高校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规模。
(2)推动多学科协作模式
建立由肿瘤科医生、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并纳入癌症治疗全程管理(如术前预康复、术后早期介入等)。
4.1.3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应用
(1)利用生物反馈、虚拟现实(VR)等技术提升康复评估与训练的精准度。
(2)开发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患者运动数据,实现远程监督与动态调整方案;针对癌症患者体能特点,开发低强度、高安全性的康复设备(如四肢联动训练器、心肺功能恢复器械)。
4.1.4 服务网络与区域均衡发展
(1)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推动三级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协作,形成“急性期治疗—稳定期康复—居家护理”的连续性服务链条,尤其需加强基层机构服务能力。
(2)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康复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需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建设康复中心,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康复指导。
4.1.5 公众教育与认知提升
(1)普及科学康复理念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方式消除“运动康复仅适用于运动员”的误解,强调运动对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积极作用。
(2)推动健康管理服务
鼓励社区医院为癌症患者提供运动康复服务,覆盖患者术后康复及生存期康复需求。
4.1.6 科研支持与标准化建设
(1)加强循证医学研究
目前针对癌症患者的运动处方证据仍需完善,需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不同癌种的运动方案效果及安全性。
(2)制定行业指南与共识
参考《2023中国癌症患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和《中国整合诊疗技术指南-运动康复》,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如化疗期、晚期姑息治疗期)的康复标准,推动规范化服务。
4.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4.2.1 政策支持与体系建设
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政策法规,包括将运动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的可及性。同时,制定统一的肿瘤患者运动康复标准和规范,明确不同肿瘤类型、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评估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运动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4.2.2 人才培养与教育
加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既具备运动康复专业知识,又了解肿瘤治疗和康复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促进医学、运动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的运动康复人才,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4.2.3 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运动康复设备的研发投入,开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设备,如智能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等,实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运动数据,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运动方案,提高康复效果。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远程运动康复服务,通过视频指导、在线监测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康复指导和咨询。
4.2.4 多学科协作与整合
组建由肿瘤医生、运动康复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为肿瘤患者制定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各学科之间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肿瘤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肿瘤患者运动康复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4.2.5 科研与临床实践结合
深入开展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基础研究,探索运动对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影响机制,以及运动康复促进肿瘤患者身体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提高的作用原理,为运动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积极开展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临床试验,验证不同运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筛选出最优的运动康复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4.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4.3.1 强化政策支持与完善分级诊疗
当前多数运动康复项目未纳入医保,患者自费负担重。建议优先将术后功能恢复、癌因性疲乏管理等关键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制定差异化报销比例,同时明确服务内容、人员资质及质量评估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推动“三级医院—康复机构—社区—家庭”分层管理体系落地,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其运动康复服务能力,建立基层肿瘤患者运动康复服务网络,方便患者就近接受康复服务,实现康复服务的下沉和普及。
4.3.2 构建多学科协作的专业服务体系
加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践培训。制定统一的肿瘤患者运动康复标准和规范,明确不同肿瘤类型、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评估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运动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肿瘤科医生、康复师、心理医师的联合培训机制,提升多学科协作能力。
4.3.3 加速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应用
加大对运动康复设备的研发投入,开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设备,如智能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等,实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运动数据,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运动方案,提高康复效果。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远程运动康复服务,通过视频指导、在线监测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康复指导和咨询,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运动康复服务的覆盖范围。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肿瘤患者运动康复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规律和预测模型,为运动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康复。
4.3.4 科研与临床实践结合
深入开展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基础研究,探索运动对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影响机制,以及运动康复促进肿瘤患者身体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提高的作用原理,为运动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积极开展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临床试验,验证不同运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筛选出最优的运动康复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同时,关注运动康复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效果,探索综合治疗模式。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先进的运动康复理念和技术及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肿瘤患者运动康复的整体水平。
【主编】
顾艳宏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编】
陈小兵 河南省肿瘤医院
倪 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邱 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徐 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许 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昺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曾 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陈景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 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湘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 彦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丛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丁 罡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董 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桢桢 嘉兴市第二医院
顾文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韩 亮 徐州市中心医院
韩 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韩 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韩 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东霞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蒋 华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蒋佼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红玲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李加斌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红利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刘怡茜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柳 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鲁守堂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陆明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陆 晓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 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吕 静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秦建勇 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
申 秋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 波 江苏省肿瘤医院
宋 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田雪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王德强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王红兵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金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王理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雁军 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
魏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丽 海南省肿瘤医院
吴永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徐海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峻华 奥美健康
徐文红 甘肃达尔健康复医院
薛 斌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应杰儿 浙江省肿瘤医院
于莉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袁 莉 浙江省肿瘤医院
詹荔琼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国伟 河南省肿瘤医院
张红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张 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睿 辽宁省肿瘤医院
郑海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郑振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支巧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守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文丽 上海长征医院
朱超林 江苏省中医院
朱 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卓文磊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et al.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 2024;46(3):221-231.
[2] Stamatakis E, Ahmadi MN, Friedenreich CM, et al.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incidence among nonexercising adults: the uk biobank accelerometry study. JAMA Oncology. 2023;9(9):1255-1259.
[3] Cao C, Friedenreich CM, Yang L. Association of daily sitting time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survival among us cancer survivors. JAMA Oncology. 2022;8(3):395-403.
[4] Lavery JA, Boutros PC, Scott JM, et al. Pan-cancer analysis of postdiagnosis exercise and mortalit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41(32):4982-4992.
[5] Campbell KL, Winters-Stone KM, Wiskemann J, et al.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oundtabl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9;51(11):2375-2390.
[6] McTiernan A, Friedenreich CM, Katzmarzyk PT,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urvival: a systematic revie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9;51(6):1252-1261.
[7] Smith SR, Zheng JY, Silver J, et al. Cancer rehabilitation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quality care and survivorship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20;42(1):
[8] Hojman P, Gehl J, Christensen JF,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linking exercise to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ll Metabolism. 2018;27(1):10-21.
[9] Bull FC, Al-Ansari SS, Biddle S,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54(24):1451-1462.
[10] Swartz MC, Lewis ZH, Lyons EJ, et al. Effect of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physical function among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7;98(8):1652-1665.
[11] Grande AJ, Silva V, Sawaris Neto L, et al. Exercise for cancer cachexia in adult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3(3):CD10804.
[12] Michael CM, Lehrer EJ, Schmitz KH, et al. P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for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Medicine. 2021;10(13):4195-4205.
[13] Steffens D, Young J, Riedel B, et al. Prehabilitation with preoperative exercise and educa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cancer surgery: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riority trial). BMC Cancer. 2022;22(1):443.
[14] Palma S, Hasenoehrl T, Jordakieva G, et 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the prehabilitation of cancer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021;29(4):1781-1794.
[15]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中国恶性肿瘤患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9(3):298-311.
[16] Fang J, Yu C, Liu J,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vs. Conventional nursing on th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2022;11(3):548-558.
[17] Neil-Sztramko SE, Winters-Stone KM, Bland KA, et al.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exercise studies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exercise training.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9;53(8):504-512.
[18] Schumacher O, Luo H, Taaffe DR,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during radiation therapy on physical function and treatment-related side effects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21;111(3):716-731.
[19] Kang D, Boulé NG, Field CJ, et al. Effects of supervised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motivational outcomes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undergoing active surveillance: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22;19(1):126.
[20] Lynch PT, Horani S, Lee R,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in improving objective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Oral Oncology. 2021;117(105253.
[21] Yang W, Nie W, Zhou X, et al. Review of prophylactic swallowing interventions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21;123(104074.
[22] Hiensch AE, Depenbusch J, Schmidt ME, et al. Supervised, structured and individualized exercis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4;30(10):2957-2966.
[23] Luo Z, Mei J, Wang X, et al. Voluntary exercise sensitizes cancer immunotherapy via the collagen inhibition-orchestrated inflammatory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Cell Reports. 2024;43(9):11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