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 汤雪艮
2025年CACA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不仅夯实了肿瘤营养的基础实践,更引领我们展望其作为主动治疗手段的巨大潜力与前沿方向。大会中关于肿瘤营养机制研究、新兴干预策略及多维度整合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期间张均辉教授提到缓和医疗的关键是“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对于癌痛患者来说,疼痛和治疗的副作用,加上营养不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次大会让我意识到,给这些患者营养治疗的时候,我们要全面改变目标、策略和评估标准,让它和癌痛管理完美结合。
一、搞懂“疼痛-药物-营养”的恶性循环:
疼痛本身就让患者吃不下饭、活动减少、睡不好觉,能量消耗和肌肉分解增加。镇痛药的副作用,比如便秘、恶心呕吐、口干、嗜睡、认知障碍,这些都让吃东西变得更难。营养不良/恶病质会让肌肉减少、身体虚弱、疲劳,这会让疼痛感觉更明显,生活质量下降,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二、重新设定营养目标:从“对抗消耗”到“优化体验”:
在缓和医疗中,营养支持的目的不再是只想着逆转恶病质或延长生命,而是:尽量减轻和营养有关的痛苦症状,比如口干、恶心、便秘、早饱、味觉改变。保持或提高患者的能力和身体功能,减缓肌肉流失,支持日常活动。提升进食的乐趣和生活质量,尊重患者的饮食喜好,创造一个舒适的吃饭环境,避免强迫进食。支持镇痛治疗的效果和耐受性,比如管理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
三、精准干预策略:个体化、对症化、微创化:
1、先解决药物副作用,营养方案得有针对性:
便秘管理:多喝水,吃些可溶性纤维(但要注意别胀气),益生菌/益生元;必要时用药。
恶心呕吐管理:少量多餐,吃干/凉的食物,避免油腻/味道大的食物;姜和维生素B6可能有帮助。
口干管理:小口喝水,吃无糖润喉糖/口香糖,湿润的食物(汤、粥、果冻)。
2、优化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要硬追求“达标”,关键是要“能接受、可持续”。选择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或口服营养补充剂,少量多次。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3、尊重患者的意愿和舒适度:“能吃什么”比“应该吃什么”更重要。让患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安全),不要硬推“健康饮食”。必要时可以吃点“舒适性食物”。
4、谨慎选择营养支持的途径:肠内营养(管饲)只在患者确实受益且同意的情况下考虑;肠外营养在缓和医疗晚期通常不推荐。
癌痛患者的营养治疗是缓和医疗的重要部分,重点是减轻痛苦、保持尊严、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要跳出传统营养支持的框框,建立以症状管理为核心、患者意愿为导向、与癌痛药物管理紧密结合的个性化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