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药学部 杨星
本次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汇聚前沿智慧,聚焦临床痛点,以“整合与创新”为核心理念,呈现了一场肿瘤学领域的学术盛宴。多场高水准报告不仅深化了我对当前肿瘤诊疗格局的理解,更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以下结合核心内容分享几点深刻体会:
1.鼻咽癌迈入免疫治疗新时代:希望与挑战并存
鼻咽癌领域的研究进展令人振奋,免疫治疗已从探索走向临床实践的核心。报告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局部晚期与复发转移鼻咽癌中的显著疗效数据,尤其是联合放化疗展现出的生存获益潜力。然而,“如何筛选最佳获益人群”、“如何优化联合策略以最大化疗效并管理毒性”、“如何克服耐药”等关键临床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这标志着鼻咽癌治疗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但也亟需精细化探索的新时代,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构建是核心任务。
2.临床问题导向:驱动消化道肿瘤创新的核心引擎
消化道肿瘤分会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所有创新研究均紧紧围绕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无论是针对特定分子分型(如HER2低表达胃癌)的精准靶向策略,还是克服特定转移模式(如腹膜转移)的局部联合全身治疗新方案,或是利用AI优化内镜早筛效率,其出发点都是解决临床实践中的真实困境。这再次印证:唯有深刻洞察临床痛点,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患者。报告中的“篮子试验”、“伞式试验”设计思路也体现了高效解决共性临床问题的智慧。
3.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中国智慧闪耀国际舞台
关于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进展的报告,尤其强调了中国学者的卓越贡献,令人深感自豪。报告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复杂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功能重建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从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假体设计与应用,到复杂术中导航技术的创新性整合,再到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化方案。这些成就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更极大改善了术后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代表了中国骨肿瘤外科团队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全球患者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4.溶瘤痘苗病毒改造与免疫联用:点燃实体瘤治疗新希望
溶瘤痘苗病毒(OVV)的基础与转化研究专场极具启发性。报告深入剖析了OVV的改造策略,如靶向性增强、免疫原性提升、携带治疗性基因(如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分子)等,旨在提高其肿瘤特异性复制能力和抗肿瘤免疫激活效力。更令人兴奋的是,OVV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联用的机制解析揭示了强大的协同效应:OVV在肿瘤内复制导致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肿瘤抗原和新抗原,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显著增强ICB的疗效。这一策略为克服“冷肿瘤”对ICB的抵抗性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新思路,是未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5.肉瘤复发转移的早期监测:防患于未然的关键
肉瘤因其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复发转移风险高,早期监测至关重要。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用于肉瘤复发转移早期预警的“工具箱”,包括但不限于:高灵敏度影像学随访方案(如特定序列MRI、新型PET示踪剂)、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等液体活检标志物的动态监测、以及基于多组学数据的预测模型构建。强调了个体化监测策略的重要性, 需结合不同肉瘤亚型、初始分期、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早期发现微小残留病灶或亚临床转移,是干预窗口前移、改善生存的关键。
6.肿瘤相关肌肉减少症:亟待重视的全身性综合管理
关于肿瘤相关肌肉减少症(Cancer Cachexia, CC)的报告深刻揭示了这一常被低估的并发症的复杂性与危害性。报告强调了其多因素发病机制:全身炎症反应、代谢紊乱、营养摄入不足、活动减少等相互交织。CC不仅严重影响患者体能状态、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更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报告提倡“早筛查、早干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策略:识别高危人群,采用规范化评估工具;干预措施需整合抗炎治疗、个体化营养支持(特别是高蛋白补充)、合理的抗阻运动处方以及潜在的对因治疗(如控制肿瘤负荷)。这要求肿瘤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将支持治疗提升到与抗肿瘤治疗同等重要的地位。
7.总结与展望:
本次大会深刻体现了整合肿瘤学的精髓——基础研究的深度创新、临床转化的精准务实、多学科协作的无缝融合。从鼻咽癌免疫治疗的突破、消化道肿瘤的临床问题驱动创新,到骨盆环肿瘤治疗的“中国贡献”,从溶瘤病毒联合免疫的机制探索到肉瘤复发转移的早期预警,再到肿瘤相关肌肉减少症的整合管理,无不彰显着肿瘤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整合化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一名参会者,我深受启发,也倍感责任重大。未来工作中,我将努力汲取本次大会的宝贵知识,立足临床实践,关注前沿进展,积极参与多学科协作,为推动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