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樊杨艳
2025年7月,有幸参加了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大会在“合之策(四):机制疗效,循证实践”演出中拉开帷幕。当“古地岭南,粤桂琼湾”的悠远吟诵在会场回荡时,我心中涌动着难以平息的澎湃——这不仅是一场“合之策(四)”的震撼首演,更承载着我们追随樊代明院士的脚步,对“机制探源与循证实践”的执着叩问与深刻体悟。
医学是包罗万象的。医学的本质,是对生命系统的敬畏而非技术的炫技。它的 “包罗万象”,在于生命从不是孤立的病灶,而是无数关联的网络,病灶之外的“附加题”,恰是生命的真相。
樊院士指出,在所有治疗之前,我们要抓住并发症和合并症,要高度重视起来。这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医学本质的深刻洞悉。从病理机制看,人体系统关联紧密,并发症与合并症会直接干扰原发病诊疗。这种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的偶然现象,而是生命系统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精密调控网络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任何单一病症都可能是复杂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背后牵连着多系统的功能状态。这背后是对生命复杂性的绝对尊重——治疗的前提不是 “消灭某个症状”,而是先看清疾病编织的整张网。医者的高明,往往就体现在治疗开始前的这一眼 “通透” 里。
樊院士多次反复强调,我们要多跟老师学思维,加强思维的锻炼,尤其是反向思维,整合医学是需要反向思维的。而思维发散所能创造的无穷无尽的结果,正是这种思维锻炼的终极价值——推动整合医学跳出框架,开辟新诊疗路径。 医学认知上,思维发散能打破 “认知茧房”,从 “疾病为中心” 转向 “患者为中心”。临床诊疗中,思维发散将 “不可能” 变“可能”。面对复杂病例,它能让人跳出单一路径,从罕见感染源、职业暴露史等多方向探索,最终拼凑完整病因图谱,如同拼图时需兼顾整体轮廓。
“多跟老师学思维”意义深远。老师传递的不仅是发散方法,更是底层逻辑:如何聚焦有价值的方向,在发散中保持理性。这种“收放自如”的能力,需在传承与实践中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