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韬 | 第20期Nature:转录起始动态过程的研究进展直播心得体会

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韬


  7月16日晚,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20期) 以线上形式如期举行。本期聚焦复旦大学徐彦辉研究员团队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突破性成果——人源RNA聚合酶III(Pol III)转录起始动态过程的分子机制解析。作为持续关注该系列的观众,我深刻感受到CACA前沿播始终践行“浇灌新苗、去除杂草”的初心,不仅串联起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科学链条,更在癌症治疗理念上实现了从“外部对抗”到“内部调控”的范式升级。


  本期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徐彦辉研究员及其主创团队。短短90分钟的报告,却像一场“分子级”的视听盛宴,让我对转录起始这一生命核心过程的精细与复杂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再次体会到“CACA前沿播”一贯秉持的“把最硬核的科研讲给最需要的听众”的初心。


  徐老师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时间分辨技术,首次捕捉到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在DNA解链、RNA聚合酶II装载、启动子逃逸等关键节点上的连续构象变化。过去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静态“合影”,而这一次,他们把“合影”变成了“动画”——DNA双螺旋像拉链一样被逐步拉开,通用转录因子TFIID像“脚手架”一样不断调整角度,最终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跃迁。徐老师用一句“分子芭蕾”来形容这一过程,形象又贴切。。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的品牌栏目,“CACA前沿播”始终把“能否回答临床之问”作为遴选报告的核心标准。徐老师也特别提到,转录起始的动态异常与多种肿瘤(尤其是p53、MYC信号通路紊乱的实体瘤)密切相关。他们已在小鼠AML模型中验证,通过小分子锁定TFIID的“开放”构象,可使异常高表达的促癌基因转录水平下降40%以上。报告末尾,他展示了一张“从结构到药物”的路线图,并预告明年将启动I期临床试验。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CACA前沿播”不仅是分享论文,更是在搭建一条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高铁”。


  作为观众,我惊叹于团队利用“A-less cassette策略”巧设分子陷阱的智慧,更感动于CACA前沿播对科研“长周期价值”的坚守。从第1期到第20期,平台始终传递同一理念:癌症的终极解法,既在技术突破,更在对生命逻辑的深刻理解。第一期的用病毒“唤醒”免疫系统,第二十期的用结构“照亮”基因暗箱,二者共同诠释了抗癌战场的多维性——从细胞外的宏战场,到基因内的微宇宙,CACA前沿播正引领公众见证这场对抗癌症的“全景战争”。


  第20期CACA前沿播再次证明:基础科学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源头,更是治疗哲学演进的灯塔。当Pol III的动态机制为“靶向转录”抗癌策略推开一扇门,我们更期待CACA前沿播持续架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让每一次实验室的微观突破,终成抗击癌症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