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前沿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概述


癌症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为有效降低癌症的疾病负担和改善癌症患者生存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癌症筛查在人群中的开展。《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中指出,要以农村高发区及某些城镇社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癌症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工作。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强调了癌症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在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设有癌症防治相关专项行动计划,为癌症预防、早诊早治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自2005年起,政府相继启动了4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癌症筛查逐步从农村高发地区向非高发的农村和城市地区推广。根据中国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结合中国国情,常见的8个癌种被纳入癌症筛查项目,分别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在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癌症筛查项目取得显著成绩,项目地区癌症早诊率和治疗率得到稳步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存在问题与挑战。癌症筛查项目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撑和医疗投入,而中国癌症筛查项目中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基层和城镇的管理模式和卫生资源尚不能匹配,导致癌症筛查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公众对癌症筛查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也亟需提高。此外,随着非侵入性液体活检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等蓬勃发展,如何有效整合新型筛查技术和传统筛查技术尚存在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包含2024年度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研究进展、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学科发展趋势和展望、中国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学科十大前沿进展等以下内容:

2024年中国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1. 内窥镜筛查对上消化道癌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临床试验[1]


该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社区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内镜筛查对上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的长期影响,为优化我国癌症筛查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显示,接受内镜筛查的社区人群上消化道癌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尤其在胃癌高发地区效果更为明显。高风险地区:意向性分析(ITS,Intention-to-Screen Analysis)结果为筛查组相比对照组死亡风险降低22%(RR= 0.78,95% CI: 0.66–0.91)。符合方案集分析(PP,Per-Protocol Analysis)结果为筛查组相比对照组死亡风险降低43%(RR= 0.57,95% CI: 0.44–0.72);非高风险地区可能由于样本量和随访时间限制,效果未能显著,筛查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2. 基于社区人群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预防胃癌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2]


该研究对胃癌高发区山东临朐县进行了一项基于社区的、整群随机对照的优效性干预试验,在180284名25-54岁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筛查,并对阳性者按照整群随机方式分配至四联治疗根除组或症状缓解治疗组,长达11.8年的随访显示,相比症状缓解治疗组,接受根除治疗组的胃癌发病率降低14%(HR=0.86,95%CI:0.74-0.99),而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人胃癌发病率降低更为显著(HR=0.81,95%CI:0.69-0.96),尤其对25-45岁人群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5%和43%。这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在胃癌高风险地区进行幽门螺杆菌大规模筛查和根除以预防胃癌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3. 内窥镜筛查对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性:中国食管癌内窥镜筛查随机试验的9年报告[3]


ESECC试验是中国评估内窥镜筛查对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40-69岁居民33,847人,随机分为筛查组(接受一次性食管内窥镜检查,发现病变者给予治疗或随访)和对照组(接受常规医疗)。在最长9年的随访期间,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19%(调整后的风险比[aHR]=0.81,95% CI:0.60-1.09)和18%(aHR=0.82,95% CI:0.53-1.26)。研究结果表明,内镜筛查可降低食管癌发生和死亡风险,但这种保护效果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4. 应用高分辨率显微内窥镜可优化食管癌筛查和监测现状:基于一项国际性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的对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的启示[4]


该研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纳入了接受内镜医生进行食管鳞状细胞癌筛查或检测的受试者。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Lugol染色内视镜(Lugol's chromoendoscopy,LCE)组或LCE联合高分辨率显微内窥镜(High-Resolution Microendoscope,HRME)组。研究结果表明HRME提高了筛查效率:诊断收益率(肿瘤/总活检数)从20.0%提升至51.7%,减少了65.2%的潜在活检数量,仅有0.7%受试者在患有肿瘤时被HRME检查遗漏。研究发现在全球医疗资源不足地区,HRME 与 LCE 联合应用可提高 ESCN 筛查和随访效率、降低成本。


5. 应用双样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开展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收益和有效性[5]


该研究旨在评估基于两次FIT检测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在中国的收益和有效性。研究于2007年至2021年间,邀请符合条件的个体进行两次FIT检测,阳性者被推荐进行结肠镜检查。研究对象分为三类:FIT+/结肠镜依从者、FIT+/结肠镜不依从者以及FIT-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在246,349名受邀者中,与FIT-参与者相比,FIT+/结肠镜依从者的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HR分别为0.94(95%CI:0.75-1.19)和1.62(95%CI:1.09-2.41),而非依从者的HR则更高,分别为3.52(95% CI:2.85-4.34)和4.41(95% CI:2.96-6.55)。以FIT-参与者在50岁时的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风险作为基准,FIT+/结肠镜依从者分别在50.6岁和46.1岁时达到相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而非依从者则分别在38.0岁和37.9岁时达到这一风险。研究证实了两次FIT检测能有效识别高危人群,且结肠镜检查依从性与较低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该策略可能有助于在人口众多的国家中推广结直肠癌筛查实践。


6. 中国如何实现世卫组织 2030 年消除宫颈癌的目标[6] ?


该研究分析了中国消除宫颈癌面临的挑战,并建议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方法。研究提到在消除宫颈癌行动启动五年后,中国仍面临实施挑战。加快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至关重要,并应优先考虑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以减少健康不公平。此外,在筛查方法上需要更多地使用HPV检测、适合当地的筛查策略、扩大人群覆盖范围和全面的信息平台以实现筛查目标。最后该研究建议加快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为当地情况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培养协作平台并加强能力建设。


7. 数据驱动的由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出的肺结节风险分层与精准管理[7]


该研究基于体检队列开发了一种分级驱动的中国肺结节报告与数据系统。该系统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根据结节的大小和密度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风险结节。随后,该系统整合影像信息、人口学特征和随访数据等多维度数据,以识别可疑的恶性结节并细化风险等级。该多维度系统在内部测试数据集中AUC为0.918(95% CI:0.918–0.919),优于单维度方法(AUC=0.881,95% CI:0.880–0.882)。该研究所提出的肺结节风险分级及精准管理策略为中国肺结节人群的诊疗提供了科学指导:对于低危结节,优化随访频率,避免过度诊疗;对于高危结节,通过多维度数据融合评估,精准识别极高危结节,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率,在肺癌“治愈窗口期”进行干预。


8.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组织性癌症筛查中的收益和潜在危害:一项成本效果分析[8]


该研究评估了在中国应用基于PRS分层的癌症筛查策略的收益与潜在危害。该研究模拟了六种癌症(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发病、进展、不同分期下癌症检出率和死亡风险。研究结果提示对60岁人群进行一次性癌症筛查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与未分层策略相比,基于PRS分层的癌症筛查策略避免了更多的癌症死亡,且每减少一例死亡的需筛检人数更低(307 vs. 451)但过度诊断率稍高(14.1% vs. 13.8%),并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每获得1个QALY时所有六种癌症的ICER为14,930美元,低于我国人均GDP水平。因此,基于PRS分层的筛查策略在改善组织性癌症筛查项目的效果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在实施基于PRS分层的筛查策略时,降低多基因风险分层工具的检测成本是必要的。


【主编】


潘凯枫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编】


李文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胡志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邱晓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周林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Effect of an Endoscopy Screening 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Mortality: A Community-Based Multicenter Clus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Gastroenterolog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8, 2024. doi:10.1053/j.gastro.2024.11.025.


[2]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by community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at Med. 2024;30(11):3250-3260. doi:10.1038/s41591-024-03153-w.


[3]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Esophage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9-Year Report of the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a (ESECC) Randomized Trial. J Clin Oncol. 2024;42(14):1655-1664. doi:10.1200/JCO.23.01284.


[4] A High-Resolution Microendoscope Improves Esophageal Cancer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erved Global Settings Based on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2025;168(3):496-507.e3. doi:10.1053/j.gastro.2024.10.025.


[5] Yield and Effectiveness of 2-Sample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Based Screening Program for Colorectal Cancer.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6, 2024. doi:10.1016/j.cgh.2024.10.010.


[6] How can China achieve WHO's 2030 targets for eliminating cervical cancer? BMJ. 2024 Aug 30;386:e078641. doi: 10.1136/bmj-2023-078641.


[7] Data-driven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Nat Med. 2024;30(11):3184-3195. doi:10.1038/s41591-024-03211-3.


[8] Benefits and harms of polygenic risk scores in organised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mes: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44:101012. doi:10.1016/j.lanwpc.2024.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