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下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四、泌尿系统肿瘤放疗研究进展


1. 概述


泌尿系统肿瘤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输尿管癌等,具有显著异质性:前列腺癌为全球男性发病率首位,中国随老龄化及PSA筛查普及呈快速上升趋势,治疗涵盖根治性放疗(IMRT/VMAT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近距离放疗及术后辅助放疗;膀胱癌以肌层浸润性(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NMIBC)分型为核心,保膀胱策略依托经尿道切除联合同步放化疗,而肾癌因传统放射耐受性低,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在不可手术早期或寡转移灶消融中突破局限。放疗挑战集中于解剖毗邻肠管/膀胱的放射性损伤风险(如肠炎、膀胱炎)及肾癌放射敏感性调控,依赖高精度技术(影像引导、自适应放疗)及多模态联合策略(免疫/靶向协同)以平衡疗效与毒性。


2. 泌尿系统肿瘤放疗研究进展


2.1无创泌尿肿瘤诊断技术进展:无创泌尿肿瘤诊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集中在液体活检、尿液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AI)等方面。对于尿沉渣进行FGFR3及TERT基因突变、ONECUT2及VIM基因甲基化的联合检测,尿路上皮癌的诊段灵敏度可达91.37%,特异性可达95.09%,从而提高尿细胞学阳性检测率[1]。以多参数MRI为基础的膀胱癌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esical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I-RADS)已进入临床用于膀胱癌的影像学诊断和分期,新辅助治疗后VI-RADS评分0~3分预测NMIBC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9[2]。考虑到对于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判断仍缺乏统一的评估方式,推荐综合使用多种检查方式来评估肿瘤残留状态,从而指导最佳治疗策略的选择。


2.2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进展:RTOG0415试验中随访12.8年的数据表明,低危患者中等分割(70Gy/28F)DFS非劣效于常规分割,生化复发更少;严重GI/GU毒副作用无显著差异[3]。 PACE B研究中给予超大分割IGRT引导的IMRT或SBRT时,推荐剂量36.25GY(前列腺40Gy/5F,隔日一次),生化或临床失败方面不劣效于中等分割放疗,是低至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4]。对于预后较好的中低危前列腺癌,SBRT相比手术在2年尿失禁率和性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肠道副反应方面大于手术[5]。在中高风险的前列腺癌SBRT局灶同步推量方面也得出了5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术后放疗剂量一般为64GY-72GY之间,对于但不良病理特征得高GS(8-10分)或切缘阳性可能受益于72Gy[7]。术后低分割放疗对比常规分割放疗在放疗结束时消化道反应增加,放疗结束后半年消化道毒性无显著差异,泌尿道毒性、生化复发时间无显著差异[8]。放疗联合标准治疗再加阿比特龙可提高去势敏感寡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生存期[9]。


2.3 膀胱癌的放疗进展:保膀胱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替代及补充。一项探索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结合 TMT保膀胱治疗模式的 ReBirth 研究中,根据新辅助 PD-1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化疗的疗效对患者进行分层,对达到 cCR 的患者给予 PD-1 单抗免疫维持治疗,对未达到cCR的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中将治疗后cT0以及cTa定义为cCR,初步结果显示,73.68% 的患者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达到 cCR,可评估患者在1年内均实现了膀胱完整无病生存[10]。在新辅助靶向联合免疫方面:放疗前给与维迪西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用于保膀胱研究中,保膀胱治疗后首次评估临床CR率达到了100%[11]。在一项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帕博利珠单抗免疫维持的Ⅱ期保膀胱临床研究中,治疗后 CR 率达到 88%,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达到78%,进一步探索 TMT 联合免疫辅以免疫维持治疗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 TMT 治疗的疗效,降低TMT治疗后肿瘤复发的风险。


2.4 肾癌放疗进展:对于不能耐受或者拒绝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立体定向消融体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body radiotherapy,SABR)作为局部治疗的优选。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SABR治疗原发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12]。该研究是一项国际性、非随机临床试验。根据肿瘤大小分别采取42Gy/3F及26GY/1F的分割模式,中位随访43个月,局控率达到 100%,癌症特异生存率100%,无转移生存率99%,提供了SABR作为原发性肾细胞癌非手术治疗选择的有力证据。对于早期肾癌,国际放射肿瘤协会(IROCK)报告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也显示SBRT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控制率,包括4年肿瘤特异性控制率(CSS)可达91.9%。放疗剂量方面,未发现证据表明SBRT治疗局部肾癌后的肿瘤预后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在有效的生物有效剂量范围内,局部控制效果很好。建议常规剂量不要超过目前推荐的25-26 Gy/F,或42-48Gy/3F[13];ISRS指南提出如果有危险的器官受限而不能满足3次分割的剂量限制,则可能为40 Gy/5F[14]。肾癌在接受系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寡进展(通常认为≤3处),在其余病灶可控的状态下,采取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寡进展病灶,可延长系统药物治疗的可控时间[15]。对于放疗后的疗效评估,国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会不推荐通过常规活检来判断肾癌放疗后的疗效,而仅在发现影像学进展时推荐活检[16]。


3. 泌尿系统肿瘤放疗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泌尿系统肿瘤放疗正从“解剖导向”迈向“分子-影像-免疫”多维整合时代。中国在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上势头强劲(如AI、国产设备),而国际在原创技术(FLASH、分子影像)和机制研究上保持领先。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放疗科、泌尿外科、生物工程等),推动放疗从“局部杀伤工具”升级为“系统治疗引擎”,最终实现泌尿肿瘤治疗的精准化与人性化。


五、鼻咽癌放疗研究进展


1. 概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分布特征。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病毒感染(如EB病毒)等多种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鼻咽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其中,非角化型癌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南方,发病率较高。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鼻塞、鼻出血、耳鸣、听力下降等,易被误诊为普通耳鼻喉疾病。晚期患者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颅神经受累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以放疗为主,结合化疗和靶向治疗,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但晚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复发和转移率较高。


2. 我国鼻咽癌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中国鼻咽癌的发病率约为3-5/10万,占全球鼻咽癌病例的40%以上。这种高发病率与遗传易感性、EB病毒感染、饮食习惯(如腌制食品摄入)以及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有所提高,但总体仍面临以下挑战:(1)早期诊断率低: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2)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华南地区鼻咽癌高发,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有限;(3)复发和转移问题:尽管放疗和化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晚期患者的复发和转移率仍然较高;(4)经济负担重:鼻咽癌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3.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从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在鼻咽癌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遗传易感基因(如HLA基因)以及肿瘤微环境等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EB病毒致癌机制和鼻咽癌分子分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鼻咽癌的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免疫微环境研究方面较为突出。例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鼻咽癌的分子靶点和免疫治疗方面开展了多项前沿研究。从临床研究方面,中国在鼻咽癌的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IMRT)和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国内学者在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国际上,鼻咽癌的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和靶向治疗(如抗EGFR药物)研究较为活跃。美国FDA已批准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治疗。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中国在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高发区的病因学研究方面。国际上更多关注鼻咽癌的全球分布和种族差异,例如非洲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鼻咽癌流行病学特征。在转化医学方面:中国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如EB病毒DNA检测)和液体活检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国际上更注重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例如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开发。


4.鼻咽癌放疗研究进展


4.1 鼻咽癌第九版TNM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肿瘤学权威期刊 JAMA Oncology 在线发表了鼻咽癌第九版TNM分期系统[1]。第九版 TNM 分期于2025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应用。TNM-9在主要统计学方面均明显优于TNM-8,包括危害判别、一致性、结果预测准确性和分布均衡等。以进一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决策、研究人员设计未来试验和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本指导。未来,研究者们也将继续探索纳入非解剖预后因素(特别是EBV-DNA)的可行性,并朝着个性化风险分层精确预测的理想目标持续努力。


4.2 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2]。该研究通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首次发现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的标准放化疗基础上,加用PD-1抗体信迪利单抗显著提高了生存率。该方案已经写入最新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有望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从而开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时代。


4.3 残留鼻咽癌特瑞普利联合卡培他滨辅助治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残留鼻咽癌患者的单臂、II期临床研究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3]。本研究作为首次针对残留鼻咽癌治疗、样本量最大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根治性治疗后残留鼻咽癌患者,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有良好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5.7%,其中56.6%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1年及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分别为95.7%和82.4%;且该方案安全性良好,4-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0。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为残留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种疗效可期、安全性可控的治疗方案。


4.4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王颖教授团队在国际放射肿瘤学顶级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发表研究成果[4]。开展的一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R/M-NPC)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期研究(CAMRESBRT研究)”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在R/M-NPC患者中未观察到在卡瑞利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转移灶定向治疗的非照射靶病灶ORR有差异,由于疾病稳定(SD)的比例较高,联合治疗组的DCR较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存在3个以上转移性病灶且无肝脏受累的患者中,卡瑞利珠单抗+转移灶定向治疗组的OS更长。


5.鼻咽癌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1)精准医学: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鼻咽癌的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将成为研究重点。(2)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有望为鼻咽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3)早期诊断技术:液体活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的应用将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4)多学科协作:鼻咽癌的治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MDT),包括放疗、化疗、外科手术和免疫治疗的综合应用。发展对策应加强基础研究:深入研究鼻咽癌的发病机制,特别是EB病毒的致癌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推动临床转化: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优化诊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鼻咽癌筛查和诊断能力,推广规范化诊疗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和数据,提升我国鼻咽癌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健康教育普及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和危险因素,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因此,政策支持应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鼻咽癌研究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高发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早期筛查项目;完善医疗保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将鼻咽癌的早期筛查和新型治疗手段纳入医保范围;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鼻咽癌领域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显著地域性和种族分布特征的恶性肿瘤,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是全球鼻咽癌的高发区。近年来,国内外在鼻咽癌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早期诊断率低、复发转移率高、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挑战。未来,鼻咽癌研究将朝着精准医学、免疫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临床转化、优化诊疗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有望在鼻咽癌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全球鼻咽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六、头颈部肿瘤放疗研究进展


1. 概述


头颈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头颈部区域的恶性肿瘤,涵盖多个解剖部位,包括常见的口腔癌、口咽癌、喉癌、甲状腺癌以及鼻咽癌等,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癌,占90%以上,烟草和酒精是导致头颈部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咀嚼槟榔是口腔癌的重要诱因,而HPV感染则与口咽癌的发生显著相关。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高度依赖精准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肿瘤的分期对预后影响显著:对于Ⅰ-Ⅱ期或者,通常可通过单一的根治性治疗获得良好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70%-90%;而对于Ⅲ-Ⅳ期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因此,临床上不仅提倡早诊早治,还倡导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头颈部肿瘤目前尚缺乏高度特异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发现EB病毒DNA在鼻咽癌的筛查、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种良好的鼻咽癌生物标志物。HPV相关口咽癌对放疗和化疗敏感性高,治疗反应良好,也被认为是一个较好的生物标志物。采用68Ga标记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的PET/CT在检测原发灶不明的头颈部肿瘤中显示出较传统18F-PDG PET/CT更高的诊断率,为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手术和放疗仍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免疫治疗因其独特的疗效而备受关注,如何将其与传统治疗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新辅助治疗是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包括免疫单药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免疫单药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不足3%,而免疫联合化疗的pCR率可高达70%,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细胞毒化疗。在新辅助免疫化疗基础上联合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内已成功开发多个PD-1及PD-L1药物,并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质子放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质子放疗在口咽癌的肿瘤控制效果上不逊于基于直线加速器的调强放疗,同时在生存率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保护趋势。质子放疗在正常组织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降低了对胃管或胃造瘘的依赖,并在患者体重维持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质子放疗有望成为口咽癌治疗的新标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且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


在复发转移性头颈肿瘤的治疗领域,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新型药物的开发、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探索和不同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上。包括针对LAG-3蛋白的药物、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的药物、肿瘤相关疫苗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靶点包括EGFR、HER2/ERBB家族、c-MET、TROP2等),为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 头颈部肿瘤放疗研究进展


3.1 头颈部肿瘤质子放疗:2024年ASCO报道了一项多中心、随机、Ⅲ期非劣效性试验,比较质子放疗(IMPT)与调强放疗(IMRT)在口咽癌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纳入440名患者,结果显示,质子放疗效果不劣于调强放疗,且在OS上显示出提高的趋势;但IMPT组在胃造瘘管依赖率上显著降低(28% vs 42%),体重下降<5%的患者比例也更高(24% vs 14%),有望成为口咽癌治疗的新标准[1]。2024年ASTRO报道了全球最大规模、首个、多中心Ⅱ期试验[2],评估质子放疗复发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85例患者,57例采用分割放疗(70Gy),28例采用QUAD-shot模式放疗(59.2Gy/4个周期),联合或不联合化疗。结果显示,分割放疗组12个月LRFS为71%(90% CI:59%,81% ),QS模式放疗组6个月LRFS为76% (90% CI:58%,89% );5年总体局控率38%,OS为32%。3-4级急性期副反应发生率36%,晚期副反应20%,4级反应9例(11%),5级3例;该研究为质子放疗治疗复发头颈部鳞癌提供了更多数据。


3.2 HPV相关口咽癌的减毒放疗:HPV病毒相关口咽癌放疗敏感性高,预后好,如何精准降低治疗强度且保持疗效是研究前沿。2024年美国JCO杂志发表了一项降低HPV相关口咽癌根治性放疗剂量的Ⅱ期研究。研究设计在放疗10次(2Gy/次)并同步第1周期顺铂化疗后进行18F-FMISO-PET扫描,若未发现乏氧征象,则降低放疗剂量(总剂量30 Gy);若存在乏氧征象,则继续放疗至70Gy。该研究纳入158例T0-2/N1-N2c期患者,128例患者符合30 Gy,24例患者接受70 Gy放疗,中位随访38.3个月,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4.7%(95% CI,89.8-97.7),30 Gy组的2年PFS和OS分别为94%和100%。70 Gy组的2年PFS和OS分别为96%和96%。70 Gy组的急性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30 Gy组(58.3% vs 32%;P=0.02)。基于以上结果,作者认为基于肿瘤乏氧状态来个体化调整HPV相关口咽癌根治性放疗剂量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3]。对于低风险HPV相关口咽癌患者,缩小放疗体积能否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减少治疗相关毒性也是目前研究热点。2024年ASTRO报道了一项低风险HPV相关口咽鳞癌患者选择性体积调整减量放疗(EVADER)的单臂Ⅱ期试验。该研究纳入103例T1-3N0-1M0低风险口咽癌患者,体积减少的选择性淋巴结照射是根据原发部位、T分期和受累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制定的。中位随访37个月,2年EFS为91.8%(95% CI:86.6%~97.4%),在二次分析中,共有5例局部区域复发事件,仅1例区域外复发;2年OS率为94.7%(95% CI:90.2%~99.3%)。亚组分析显示,接受RT或CRT治疗的患者2年EFS无差异。RT后24个月,生活质量测量结果接近基线,FACT-HN评分平均提高了0.41分(N=85,SD=14.8),MDADI综合评分平均下降了3.58分(N=85,SD=16.2)。基于该结果,作者认为该研究定义的体积减少选择性淋巴结照射可以安全实施,且能保持较好的疗效[4]。


3.3 口腔/口咽鳞状细胞癌颈部临床靶区优化: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王颖教授团队在国际放射肿瘤学顶级期刊《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发表研究成果[5]。该研究首次根据口腔/口咽鳞状细胞癌(OSCC/OPSCC)患者颈部淋巴结的空间分布,绘制了转移规律图谱,同时构建风险流程图来评估前一站淋巴结为阳性时后续站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综合考虑了淋巴结转移率、风险流程图和结外浸润(ENE)的分布模式,针对OSCC/OPSCC患者淋巴引流区域靶区勾画提供了更详细的优化策略。


3.4 头颈部鳞癌的诊断新策略:对于原发灶不明的头颈部鳞癌原发灶隐匿,亟需新策略发现原发灶。2024年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期刊报道了使用68Ga-FAPI PET/CT提高原发灶不明头颈癌原发灶诊断准确性的成像试验。该研究纳入91名经全面临床和常规影像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头颈部原发灶不明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68Ga-FAPI PET/CT和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68Ga-FAPI PET/CT检测到46例原发肿瘤,显著高于18F-FDG PET/CT的17例(P < 0.001)。68Ga-FAPI PET/CT在定位原发肿瘤方面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51% vs. 25%)、阳性预测值(98% vs 43%)和准确性(51% vs 19%)。此外,68Ga-FAPI PET/CT导致91例患者中22例(24%)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未识别原发肿瘤的患者预后显著差于识别出原发肿瘤的患者(风险比5.77;95%CI 1.86-17.94;P = 0.0097)[6]。


3.5 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高危头颈鳞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多个实体瘤获得成功,改写治疗模式,但在局晚头颈部鳞癌却频繁折戟,放疗如何联合免疫治疗是研究热点。2024年ASCO报道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Ⅱ期临床试验(PATHWay研究),拟评估根治性治疗后的高复发风险头颈癌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疗效。该研究纳入IVa期、IVb期和部分III期患者,对完成根治性治疗后,若存在高复发风险(复发风险>40%)且不适合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按HPV和EBV状态分层随机进行1年的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或安慰剂治疗。共纳入100例患者,中位年龄62岁,95%的患者接受过手术,78%接受过放疗,中位随访33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免疫治疗显著改善PFS(HR 0.61,80%CI 0.43-0.86,单侧p=0.021)。免疫治疗组的1年和2年PFS率分别为65%和54%,而安慰剂组分别为48%和33%。总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HR=1.00,80%CI 0.6-1.68,p=0.45),但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该研究显示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高复发风险头颈部鳞癌患者的PFS,且在部分人群中得以维持[7]。


3.6 头颈部鳞癌术后放疗指针探索:早期舌癌术后危险因素不明朗,难以精准指导放疗。2024年美国JCO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国内的大型回顾性临床研究,旨在确定可能受益于术后放疗的早期舌癌患者。研究纳入528名T1-2N0M0的早期舌癌患者,其中383例(72.5%)接受了单纯手术治疗,145例(37.8%)接受了术后放疗。结果显示,中低分化是早期舌癌术后患者长期预后指标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放疗对于OS绝对改善28%(69% vs. 97%,P=0.003),DFS绝对改善38%(50% vs. 88%,P=0.001);在肿瘤浸润深度(DOI)>5mm或边缘较近的亚组中,术后放疗有助于改善DFS(80% vs 64%;P=0.006;92% vs 66%;P=0.049),但对OS没有显著影响。对于神经周围浸润(PNI)和/或淋巴管浸润(LVI)患者,术后放疗的OS绝对改善23%,LRRFS绝对改善29%。该研究为早期舌癌患者术后放疗提供了指导[8]。


4.头颈部肿瘤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放疗是头颈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以及实现个体化治疗上。在精准放疗技术方面,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MRI引导放疗以及人工智能(AI)在放疗全流程中的应用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在联合治疗领域,放疗与免疫治疗以及更多新兴药物的结合值得深入探索;此外,从放射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放疗增敏机制和放疗抵抗机制,也将为提高放疗效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治疗策略。这些进展将共同推动放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进一步优化与突破。


【主编】


吴永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陈 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金 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林 勤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士新   吉林省肿瘤医院


尹 勇   山东省肿瘤医院


赵路军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新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戴建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郭启帅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韩 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何 侠    江苏省肿瘤医院


惠周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罗 焱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庞青松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隋江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 丹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颖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翁克贵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谢 悦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向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永净   吉林省肿瘤医院


俞晓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火俊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张晓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章 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丽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周 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 慧    山东省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泌尿系统肿瘤:


1. Wu JL, Lin YD,Yang KW, et al.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 multitarget urine DNA test for urothelial carcinomadetection: a double-blinded,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trial. Molecular Cancer, 2024, 23(1): 57.


2. Necchi A, Basile G, Gibb EA, et al. Vesical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use 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BJU Int, 2024, 133(2):214-222.


3. Lee, WR; Dignam, JJ; Amin, MB;et al.Long-Term Analysis of NRG Oncology RTOG 0415: A Randomized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Study Comparing Two Fractionation Schedules in Patients With Low-Risk Prostate Cancer . J Clin Oncol 2024;42:2377-2381.


4. Van As, N; Griffin, C; Tree, A; et al.Phase 3 Trial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NEW ENGL J MED. 2024;391:1413-1425.


5. van As, N; Yasar, B; Griffin, C; et al.Radical Prostatectomy Versus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or Clinically Localised Prostate Cancer: Results of the PACE-A Randomised Trial .EUR UROL.2024;86:566-576.


6. Draulans, C; Haustermans, K; Pos, FJ;et al.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with a focal boost to the intraprostatic tumor for intermediate and high risk prostate cancer: 5-year efficacy and toxicity in the hypo-FLAME trial.RADIOTHER ONCOL. 2024;201:110568.


7. Li, HZ; Qi, X; Gao, XS; et al.Dose-Intensified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Long-term Results from the PKUFH.INT J RADIAT ONCOL. 2024;118:697-705.


8. Buyyounouski, MK; Pugh, SL; Chen, RC;et al.Noninferiority of Hypofractionated vs Conventional Postprostatectomy Radiotherapy for Genitourinary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e NRG-GU003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ONCOL. 2024-05-01;10(5):584-591.


9. Bossi, A; Foulon, S; Maldonado, X;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state radiotherapy in de novo metastatic castration-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PEACE-1):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 with a 2×2 factorial design.LANCET. 2024;404:2065-2076.


10. Shen YJ, Lu XL, Ma XJ, et al. Preliminary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ReBirth: a phase Ⅱ study of risk-based bladder-sparing therapy for MIBC[J]. J Clin Oncol, 2024, 42(Suppl 4):615.


11. Wen F, Lin TH, Zhang P, et al. RC48-ADC combined with tislelizumab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locally advanced 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 a multi-center phase Ⅰ b/Ⅱ study (HOPE-03)[J]. Front Oncol, 2024, 13:1233196. SIVA S, BRESSEL M, SIDHOM M, et al. Stereotactic ablative body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kidney cancer (TROG 15.03 FASTRACK Ⅱ): a non-randomised phase 2 trial . Lancet Oncol, 2024, 25: 308-316.


12. Huang, RS; Chow, R; Chopade, P;et al.Dose-response of 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 aft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A meta-analysis.RADIOTHER ONCOL. 2024-05-01;194:110216.


13. SIVA S, LOUIE AV, KOTECHA R, 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ISRS).Lancet Oncol. 2024,25 (1): e18-e28


14. Marvaso, G; Jereczek-Fossa, BA; Zaffaroni, M, et al. Delphi consensus on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for oligometastatic and oligoprogressive renal cell carcinoma-a European Society for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study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Lancet Oncol, 2024, 25 (5): e193-e204.


15. Siva, S; Louie, AV; Kotecha, R, et al.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ISRS).Lancet Oncol, 2024,25 (1): e18-e28.


鼻咽癌:


1. Pan JJ, Mai HQ, Ng WT, et al. Ninth Version of the AJCC and UICC Nasopharyngeal Cancer TNM Staging Classification. JAMA Oncol. 2024 Oct 10.


2. Xu Liu , Yuan Zhang , Kun-Yu Yang , Ning Zhang , Feng Jin, et al. Induction-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sintilimab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China (CONTINUUM):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4 Jun 22;403(10445):2720-2731.


3. Cao, X. et al. Toripalimab plus cap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sidu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Nat Commun. 15, 949 (2024).


4. Zhang X, Yan J, Lei Q, Neo J, Tan SH, Shu X, Huang L, Long B, Xie Y, Wang F, Wang Y, Tu H, Wang C, Zhang L, Yang J, Zhang J, Liu H, Lim DWT, Chua MLK, Sui JD, Wang Y.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hase II Trial of Camrelizumab with or without Metastasis-directed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4 Oct 23:S0360-3016(24)03512-0.


头颈部肿瘤:


1. Steven JF, et al. Phase III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ty-modulated proton therapy (IMPT) versus intensity-modulated photon therapy (IMRT)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oropharyngeal carcinoma (OPC). J. Clin. Oncol. 2024, (Suppl. S425), 6006.


2. Nancy YL, et al. Phase II trial of proton re-irradiation +/- chemotherapy in previously irradiated recurrent head neck cancer. 2024 ASTRO.


3. Nancy YL, et al. Hypoxia-Directed Treatment of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Oropharyngeal Carcinoma." J Clin Oncol. 2024, 42(8): 940-950.


4. Bratman SV, et al. A Phase II Single Arm Trial of Elective Volume Adjusted Deescalation Radiotherapy (EVADER) in Patients with Low-risk HPV-relate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024 ASTRO. Late-Breaking Abstracts: LBA11.


5. Liu YC, Zhang X, Yang HN, Zhang L, Li D, Yang MQ, Wang NH, Wu YZ, Sui JD, Wang Y. Proposals for The Delineation of Neck Clinical Target Volume for Definitive Radi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ral/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Based on Lymph Node Distribution. Radiother Oncol. 2024:195:110225.


6. Gu BX, et al. Imaging of Tumor Stroma Using (68)Ga-FAPI PET/CT to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rimary Tumor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A Comparative Imaging Trial." J Nucl Med. 2024, 65(3): 365-371.


7. Alexander T.P,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 study of adjuvant pembrolizumab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ncers at high risk for recurrence: The PATHWay study. J. Clin. Oncol. 2024, (Suppl. S426), 6008.


8. Tian QY, et al.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n the Prognosis of Early-Stage (Pt1-2N0M0) 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 Clin Oncol. 2024, 42(15): 1754-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