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金静
635万人在线,32家媒体同步,一场长达100分钟的学术马拉松,以徐彦辉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Nature》连发的RNA聚合酶转录起始的动态结构全景为锋,以樊代明院士“向基础求教,向临床奔赴”的振臂高呼为鞘,完成了一次中国肿瘤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灵魂叩问。此刻,我仿佛仍能听见樊院士那句“我们不能醉心于欣赏结果,而要追问将来怎么办”在胸腔里轰鸣—那是一位从医50年的老兵,对基础研究与临床战场最赤诚的呼唤。
一、原子尺度的“战争”:当结构生物学第一次“看见”转录起始
徐彦辉教授团队的工作堪称科学美学的典范。他们以冷冻电镜为“时空望远镜”,捕捉解析了Pol II与Pol III从起始到延伸的全程动态:
1、动态捕捉的革命性:通过设计16条DNA模板精确捕获Pol II在RNA链2-17nt位置的连续中间态(TC2-TC17),首次发现当新生RNA达9-10nt时(TC9→TC10),通用转录因子集体解离、转录泡崩塌,实现起始-延伸转换;核心区域分辨率可达3Å,首次在原子尺度呈现这一‘分子临界点’的动态。
2、颠覆教科书的发现:陈曦子研究员揭示的“正一核小体促进转录起始”机制(Science 2023),彻底打破了“核小体仅抑制转录”的教条;王茜敏研究员对Pol III高效转录循环的结构解码(6nt即完成起始延伸转换),为理解非编码RNA的爆发式合成提供了新范式。
3、方法学的中国智慧:从体外重构数十蛋白级超大复合物,到冷冻电镜-生化验证的辩证整合,中国团队实现了由‘解构单一靶点’到‘全景动态还原’的跨越。这正是樊院士所言“从跟随到定义国际规则”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鲜活注脚。
二、“灵魂拷问”:当院士把麦克风递给临床
樊院士的发言堪称整期的“高光时刻”和“临床之问”。他先以白血病从“必死”到“90%活过10年”的逆袭为例,痛陈胃癌、肺癌等实体瘤“80%中晚期患者走掉”的残酷现状,犀利发问“肿瘤的转移、耐药、生长速度,究竟和Pol II/Pol III的哪种转录失控有关?”他更直指基础研究转化之困:“过去人类基因组计划让我们以为能‘算命’,结果只搞清了2%的外显子,剩下98%如同‘暗物质’—转录调控正是解码这‘暗物质’、理解生命与疾病的核心战场!”。他呼吁表观遗传“五化”(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磷酸化、糖基化)研究的重要性,强调细胞蛋白稳态与免疫监视的复杂性。
徐教授团队计划整合单分子生物物理、多组学测序与功能验证,以拓展结构研究的维度和深度;而樊院士提到的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7月19-20日广州)将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搭建桥梁,为探索转录调控与肿瘤的关联提供重要平台。
三、从“中国数据”到“中国规则”:当标准由我们书写
樊院士的宣言掷地有声:“NCCN、ESMO指南里中国人的数据只占6%,而我们的CACA指南60%数据来自中国患者!”这宣告了“拒绝抄作业”、制定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肿瘤防治规则的底气。这份底气在基础前沿同样回响:陈曦子研究员通过完整TFII-D复合物结构,证实其对85%非TATA盒启动子的普适性机制;王茜敏研究员发现Pol III在合成6 nt RNA时即完成起始-延伸转换,与其高频转录特性吻合。这些原子尺度的发现,与樊代明院士强调的“中国学者原创成果”和“CACA指南中国数据占比60%”形成呼应,展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指南的协同。
四、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协同探索
徐彦辉团队用十余年磨一剑解析的转录起始全景图谱,或许无法立刻帮助一位胃癌患者走出病房,但模拟基因表达调控为科学家在理解人类遗传和疾病发生提供了新线索,这些研究会帮助发现新的疾病风险预警和治疗靶点靶点,为更多患者预防和遏制疾病的进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樊院士带领的CACA平台,为这些“原子刻度”的发现,转化落成可写入指南、惠及患者的“中国方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实验室与病房的联动,是临床与基础的双向奔赴,也是肿瘤收到的最后通牒。
当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与临床战场的急行军终于在CACA的前沿播平台上同频共振,我们终于可以说:中国肿瘤研究,已不只是“参与游戏”,而是在深刻理解生命规则的基础上“制定规则”。CACA前沿播第20期这场635万人见证的学术盛典,正是这场伟大奔赴的宣言书—它告诉我们:每一个碱基的精准加入,每一次构象的剧烈崩塌,都可能蕴藏着攻克肿瘤的密码,终将成为某个患者挣扎长夜里,望见的第一缕真正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