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任昱蒙
2025年7月3日通过线上观看CACA前沿播第18期,我了解到许剑民教授团队历时9年,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系统性研究,首次证实对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能够显著降低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并能显著提升保肛率,改善排尿功能、性功能、控便功能。
许剑民教授通过机器人开展直肠肿瘤外科治疗。许教授表示,外科手术是直肠癌治疗的核心手段,腹腔镜微创手术则是现代外科的主流。不过,对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因盆腔空间狭小导致手术视野不佳、操作难度大,易引起周围器官损伤、潜在肿瘤残留等。因此,如何确保肿瘤根治、提升保肛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临床问题。2016年起,许剑民团队牵头开展了机器人对比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AL研究)。同时,机器人系统能有效过滤术者手部不自主颤动,实现更精准稳定的操作。
许剑民教授解释,中低位直肠癌,意味着肿瘤距离肛门只有5厘米左右,手术根治肿瘤的同时,保住肛门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多年来,这项研究纳入全国8个省11家知名三甲医院共124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系统性研究,科学对比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两种术式在肿瘤根治、功能保护及长期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截至2023年12月底,全部患者已完成预定随访计划。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显著减少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全方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该研究作为重要临床证据已被美国NCCN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收录,获得国内外同行充分认可。
通过这次大会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医疗领域的研究人员正站在时代交汇处,肩负着将当代先进技术转化为临床效益的使命。机器人技术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凭借其独特优势——超高的精度、持久稳定的操作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医疗实践开启新篇章。合理运用这些优势,机器人技术正深刻变革临床工作:①外科手术: 手术机器人系统凭借高精度机械臂与实时三维影像,使医生突破生理局限,在狭小空间内完成精密操作。微创手术因此被推向新高度,创伤减少、术后恢复更快。②康复治疗: 康复机器人依据个体状况提供精准、可控的训练方案,显著提升康复效率。其可量化反馈机制为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坚实依据。③医疗服务支持: 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于药房与病房之间,自动化配送提升效率;消毒机器人则能持续高效执行环境清洁任务,减轻人员负担,优化资源分配。
研究人员需主动探索、积极整合机器人技术与临床经验,这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对医疗本质的回归:以更优方式解除病痛、守护生命。当精密机械臂替代颤抖的手执行关键操作,当智能系统为康复训练注入精准力量,我们见证的并非冰冷替代,而是技术对生命关怀的深刻赋能。机器人技术融入医疗,是医工智慧携手为人类健康开辟的一条崭新通途——它指向一个更安全、高效、可及的医疗未来。技术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其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一个生命获得更充分的尊重与守护。深耕医研沃土,点亮健康未来新一代医疗科研青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更应铭记那些在无影灯下彻夜不眠的身影:创新为民的坐标永不偏移,前辈们用青蒿素改写疟疾史、用食管癌早筛技术挽救太行山区的生命,揭示医学研究的终极命题:
“科研论文的落脚点应是病床边的曙光”,年轻一代当以“健康中国”为靶心:在手术机器人研发中突破毫米级精度瓶颈,让靶向药价格下降曲线匹配民生需求曲线,用智能算法撬动早诊早治的杠杆,便能在科技裂变中守护医学的温度。这既是对白大褂下赤子之心的传承,更是新时代给出的必答题——以刻苦钻研为刃,为亿万民众劈开生命科学的新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