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春时节的天府之国,灯塔行动2.0迎来了收官之战。成都站会议,不仅是对整个项目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高水平、多维度、具前瞻性的学术盛会。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检测手段标准化路径以及未来临床应用场景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探讨。会议既总结了灯塔行动2.0阶段的丰硕成果,也为即将启动的3.0计划描绘了蓝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鼻咽癌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国的发病率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数近一半。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鼻咽癌诊疗指南中已有超过80%的证据来源于中国数据,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然而,鼻咽癌诊治在全国范围内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尤其在免疫治疗路径的选择、检测方法的统一、患者管理的标准化方面,尚有大量实践与规范空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教授、麦海强教授发起、联合全国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共同推动的“灯塔行动”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一个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政策推动的交流平台。
治疗新坐标
成都站会议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易俊林教授共同主持,两位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不仅回顾了项目自启动以来的全国推广历程,更系统介绍了项目在推动鼻咽癌免疫治疗标准化、促进跨区域学术协作以及开展国际对话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灯塔行动2.0”项目,自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29日(成都站)期间,在CACA组织框架下,聚焦鼻咽癌精准免疫治疗,成功举办了20场系列学术活动。 活动形式涵盖线下+线上及线上研讨会,覆盖全国多个鼻咽癌高发地区,其中包括2场全国性会议。约300余人次领域权威专家倾力支持并深度参与授课与讨论,累计吸引超过20,000人次医生线上参会观看学习。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分享、疑难病例讨论和国际研究成果解读,有效实现了“共识共建、规范共治”的目标,逐步构建起鼻咽癌临床管理的“中国路径”。
成都站作为“灯塔行动2.0项目”压轴会议,会议设置了多个专场环节,围绕病毒标志物检测、免疫联合放疗策略、多组学评估模型、早筛与MRD监测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首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杜紫明教授关于EB病毒DNA检测最新进展的主题演讲引发广泛关注。他指出,目前临床中广泛采用的定量PCR法,在灵敏度、特异性以及跨机构一致性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现有多个商业化试剂盒因适应症设计偏重于淋巴瘤,导致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浆样本中出现检测下限高、假阴性频发等问题。同时,现行方法无法区分肿瘤来源的EB病毒片段与来自正常淋巴细胞的“背景信号”,对随访与复发判断造成干扰。
为应对这些难题,杜教授团队在推动检测“片段组学”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结合EBV片段长度分布、末端碱基剪辑特征、甲基化修饰特征等维度,并引入NGS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也为临床上判断患者病毒清除情况、评估预后风险提供了更多量化支持。他还透露,团队正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EBV-DNA检测标准化流程,涵盖采样、运输、提取、检测、解读等各个环节,并计划在多中心启动前瞻性临床验证试验,为行业建立科学、统一的质控体系。
围绕EBV检测的规范化问题,多位参会专家在圆桌讨论环节中也发表了深入看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志新教授指出,EBV-DNA作为治疗前评估、疗效判断及复发监测的重要工具,其在随访阶段的应用已初步成熟,但在诊断端仍需与临床影像和组织学结果结合判断,避免“唯指标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欧丹教授特别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存在的显著差异,可能导致临床判断误差,建议未来在建立全国平台数据库基础上,推动统一的数据上传与结果解读系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隋江东教授则从多组学融合的角度出发,倡议将EBV-DNA组学分析与影像组学、病理AI分析联动,构建早筛、预后评估、疗效预测一体化模型,提升临床决策的精准性与效率。山东省立医院温强教授则分享了其在人工智能辅助建模方面的初步探索,希望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路径提供数据驱动的辅助支持。
会议另一核心议题是“免疫治疗联合放疗”的临床路径探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刘东伯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随着PD-1类药物的大规模临床验证,鼻咽癌的免疫治疗逐步从”晚期“前移到”局晚期“,要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麦海强教授牵头的“BEACON研究”即通过引入免疫治疗,在新辅助阶段有效提升CR率,完全缓解率从16%跃升至近35%,安全性良好,助力局晚期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获益。
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免疫治疗适应人群筛选标准,但专家普遍认为EBV-DNA清除速度、基线拷贝数、免疫相关分子表达(如PD-L1、TILs密度)等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针对当前尚未达到良好疗效的高危人群(如T4N0),与会专家呼吁未来在联合治疗路径中应更注重风险分层、剂量优化与生物标志物引导。
实战大讨论
在“实战大讨论”环节,来自四川省肿瘤医院的廖文军教授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的黄爽教授分别带来了两例真实病例分享,呈现了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过程中常见而棘手的临床情境。这一环节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现场多轮投票和专家点评,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诊疗策略。
廖文军教授分享的首例患者为61岁男性,右侧咽喉区有较大肿块、影像提示邻近结构侵犯,分期T3N1。该患者接受诱导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缩小明显,但是否继续化疗、改为免疫维持、还是直接观察,成为讨论焦点。现场多数专家建议继续使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同时也有声音指出,若患者放疗后恢复良好,亦可考虑降低强度以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团队选择了补充两周期的化免方案并进入免疫维持阶段。
第二个病例来自黄爽教授,患者为高龄老人,合并基础疾病且对顺铂可能不耐受。该例引发了对“安全性优先还是疗效优先”的热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张江鹄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老年患者中的选择需更为谨慎,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谋求个体最优。此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媛媛教授结合BEACON研究经验指出,T4N3类高风险患者若能通过免疫前移获得良好瘤体控制,有望显著提高放疗靶区精度并降低远处转移风险。
整场讨论中,专家们对于“诱导化疗后肿瘤未明显缩小时的处理”“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中的切入时机展开了热烈交锋,充分体现了真实临床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让与会者对“标准路径之外”的思维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会议最后,麦海强教授宣布,灯塔行动项目将进一步扩展覆盖面,打造未来与国际对话交流的机会,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学术发展的模式,并加快推广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与临床试验。
小结
总的来说,成都站会议不仅是灯塔行动2.0的收官之战,更是新一轮中国鼻咽癌免疫治疗变革的发令枪。它以清晰的问题导向、坚定的规范化目标、包容的多方合作、国际的学术格局,体现了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正在稳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全球共识”。灯塔已明,方向不惑。未来,鼻咽癌不再是“东方之痛”,而将是中国引领全球肿瘤精准治疗进程的“东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