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秦妮平
近日,在《CACA前沿播》第17期的思想碰撞中,樊老师以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再次点燃了我们认知的火花。他回溯着薛定谔对"生命是什么"的经典哲思,追随着钱学森对生命系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最终以更具时代性的视角给出自己的答案——生命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关系,藏匿于物质之间的动态关联之中;医学的使命,更应聚焦于生命系统中多重联系的交织与演变。
这番论述如同一记重锤,精准叩击着认知的门扉:当我们惯于将生命拆解为细胞、基因、分子的碎片时,樊老师的视角却引领我们跃升至更高维度——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联结,去感知那些未被命名的协同,去理解生命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物质交互的网络中,绽放出的独特韵律。这样的思考,不仅是科学命题的升维,更是对医学本质的一次深刻觉醒。听来只觉醍醐灌顶,思想的涟漪在脑海中层层荡开,久久难平。
若说薛定谔与钱学森为生命的本质埋下了思考的种子,那么樊老师的论述则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生命的神奇,不在于“零件”本身,而在于“零件们如何一起工作”。
一、生命不是“零件”,而是“零件们怎么一起工作”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对生命做了这样的定义:“有生命的物体会避免变成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把组成生命的物质如蛋白质、DNA、糖、脂肪等类比为乐高积木,单独看一块乐高积木,就是个塑料块,没什么特别的。生命的神奇之处不在于拥有这些乐高积木本身,而在于它们如何精确地连接、组合、互动。就像乐高说明书指导积木拼成一辆车或一座城堡,生命体内部有无数看不见的“规则”和“连接”,让这些分子连接、相互作用、形成网络。比如DNA的两条链像拉链一样通过微弱的“小钩子”(氢键)配对,保证了遗传信息准确复制。比如一个蛋白质接收到信号(就像钥匙插进锁孔),它的形状会改变,从而触发一系列其他蛋白质的连锁反应,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各种分子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个处理完交给下一个,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单独一个蛋白质或一段DNA,就像一块孤零零的乐高积木,无法展现出“生命”。生命现象是无数分子通过特定的、动态的关系共同涌现出来的。
二、关系网络让“死物”变“活物”
一堆堆在一起的乐高积木是静态的、无序的。生命的神奇,在于它建立并维持着一个极其精密的、动态的关系网络,这使得物质能够突破“死物”的局限,展现出三大核心能力:
1. 对抗混乱。生命能主动从环境获取能量和物质,利用分子间的复杂关系,来构建和修复自身,保持内部的秩序,避免像一堆废铁那样生锈腐朽。
2. 感知与响应。细胞表面的“受体”能识别外部信号,通过分子间的关系链把这个信号传到细胞内部,引发相应的反应。这依赖于分子间精确的识别和信号传递关系。
3. 生长与繁殖。DNA分子间精确的配对关系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组装关系构建了新的细胞结构。没有这些关系的精密运作,生长和繁殖就无法实现。
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关键能力,比如维持秩序、响应环境、复制自身,本质上都是物质之间特定关系网络的动态运行的结果。就像电脑的硬件很重要,但真正让它“智能”起来的是软件定义的硬件组件之间的关系和运行逻辑。
三、从细胞到命运,关系是核心
这种由关系驱动的生命逻辑,并不仅限于分子与细胞的微观世界。我们的身体由数十万亿细胞组成,它们通过化学信号、直接接触等关系进行沟通协作,共同构成心脏跳动、大脑思考等生命活动。一个细胞若脱离了与其他细胞的关系网络,就会像被切断神经的肢体,破坏整体的生命。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关系决定状态”的规律,在宏观层面同样显现。命理学尝试通过天干地支8个字的组合,分析“日主”与其他干支之间的生克、帮扶、制约等象征性关系,来解读人生的可能轨迹。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关系模型,认为个体的“命运”是由自身与所处时空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复杂互动关系塑造的。虽然其科学性与生物学完全不同,但在强调“关系”决定状态和发展这一点上,与分子生物学揭示的生命本质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共鸣。
无论是微观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细胞间的协作,还是宏观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甚至是命理学对人生轨迹的抽象推演,“关系” 都是理解状态、变化和多样性的核心维度。
从分子到细胞,从个体到命运,生命始终是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物质在特定规则下编织出的动态的、自我维持的关系之网:物质是节点,关系是连接节点的线,而生命,正是这张网动态运行所涌现的奇妙现象。樊老师的论述,不仅是对生命本质的一次重新定义,更提醒我们:理解生命,或许从来都不需要“拆解一切”,而是要学会“看见联结”。CACA指南专题页用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喻军
在樊代明院士“顶天、立地、互赢、望远”的学术思想指引下,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MDT to HIM(第6期)——大肠癌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于2025年6月25日在线召开,会议以结直肠癌药物治疗为核心,深度践行CACA指南"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的核心理念,为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整合医学新动能。
本次会议中,王贵玉教授对CACA大肠癌指南的更新解读令人印象深刻,新版指南更新纳入了多项中国学者主导的高水平研究,提出NOSES、taTME手术安全可行,推荐多模式预康复理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指南新增“转移预防”和功能保护原则,并将中医药特色治疗有机融入整合治疗方案,充分彰显了CACA指南“以患者为中心”的制定理念,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顾艳宏教授关于罕见靶点与新药物的专题报告,系统展示了BRAF、KRAS等抑制剂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带来的治疗突破,同时也期待积累更多循证证据,优化新药临床应用,使更多患者获益。金晶教授则从临床实践角度指出,CACA指南直肠癌治疗是以"肿瘤最大程度退缩、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和节约医疗成本"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模式,认为免疫时代的MDT/HIM模式在延长生存的同时,更应将关注根治前提下的器官保留。刘骞教授则通过“整合先行、预先康复;遵守理念、术中参与;全程管理、术后康复;随访监测、科普宣教”四点内容,系统阐释了多模式预康复在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关键价值。谢玲女教授从护理角度阐述结肠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症状的精准护理,提出症状管理“三阶”策略,强调症状管理是保证药物安全使用的基石,生动诠释了护理团队作为MDT/HIM落地“毛细血管”的重要作用;方罗教授基于临床药师视角,深入分析了基因多样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为个体化精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饶志勇教授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有力证实了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影响,其分享的ERAS营养干预流程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真正将院内到院外为患者保驾护航落到实处。这些内容印证了樊院士“农耕社会”的比喻——整合医学应当超越“你死我活”的对抗思维,转而构建“你活我也活”的“攻守同谋、共生共赢”新型治疗生态,以NEIM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系统)保护为核心,串联治疗与康复,实现患者全程获益,让患者“活得好、活得久”。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医-药-护’深度融合的实践载体,让我深刻认识到,结直肠癌诊疗已进入“整合医学3.0”时代——以患者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础,以多学科为支撑,在疗效最大化与副作用最小化之间建立科学平衡,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具人文关怀的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的一员,我将以CACA指南为纲,用更精准的诊疗守护生命,在MDT to HIM的征途上,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