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春 | 多方聚力共筑肿瘤防控新防线——CACA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大会参会体会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高先春

  5月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场汇聚全国顶尖专家的肿瘤防控盛会圆满落幕。这场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大会,不仅展现了我国肿瘤防治的最新成果,更勾勒出未来防控体系的建设蓝图。作为参会者,收获颇丰,有四点深刻体会进行分享。

  一、肿瘤本质是慢性病,早防早筛是关键

  樊代明院士指出:1/3肿瘤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预防,1/3通过规范筛查早发现,剩下1/3也能通过科学治疗延长生命。肿瘤不等于绝症,将防控战线前移至日常生活。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防控体系,需要从社区健康宣教做起,让防癌知识像慢性病管理一样融入百姓生活。

  二、政府统筹+医院协同,构建防控大网络

  大会展现的"中央-地方-基层"三级防控网络颇具启示。国家疾控中心搭建政策框架,省级肿瘤医院研发筛查技术,县级医院落地实施——这种"金字塔"式协作在浙江、河北等地的实践中成效显著。只有政府穿针引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才能织就严密的防控网络。

  三、因地制宜+经验共享,走中国式防控路

  我国地域差异决定了防控不能"一刀切"。例如,既往肿瘤监控数据显示太行山区食管癌发病率超全国均值3倍,粤港澳大湾区鼻咽癌发生率占全球40%。这些差异背后,既有环境暴露、饮食习惯等共性因素,也交织着基因易感性、医疗资源等特殊变量。国家层面制定《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方向,省级疾控建立区域性肿瘤登记监测平台,市县医疗机构打造适应当地疾病谱的筛查方案,这样多方协作,方能提升肿瘤防控成效。

  四、全民参与筑防线,健康中国齐行动

  当661万人次在线观看科普论坛,当《肿瘤防控核心知识》走进社区课堂,我们清晰看到防控阵线正在延伸。北京专家提醒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河南教授详解幽门螺杆菌防治,这些通俗易懂的科普正在改变公众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防控基层赋能工程",旨在通过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我国肿瘤防治能力,尤其是强化基层医疗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让专业防控力量真正扎根社区。

  这次大会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我国在肿瘤早筛技术、区域防控模式上的领先突破,也映照出全民防癌意识待提升的现实挑战。从多位专家的前沿报告,到各级省份代表的实操分享,每个环节都在印证:肿瘤防控是场需要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持久战。当我们把防癌变成生活习惯,让筛查成为健康常规,才能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跨越,为健康中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