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鱼静敏
5月23日至25日,“2025年CACA华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汇聚了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肿瘤学专家、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探讨了肿瘤防治的前沿进展。通过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整合肿瘤学的蓬勃生命力,也对未来肿瘤诊疗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由樊代明院士主创的《合之策Ⅱ》拉开了会议的帷幕,深刻诠释了肿瘤防治中医技与仁文的辩证关系。医学的本质,是冰冷技术与人本温度的交织共生。现代医学在基因编辑、AI诊疗、分子靶向等领域高歌猛进,却始终面临一个终极叩问:当技术突破不断延展生命的物理边界,如何守护医疗行为中不可量化的精神尊严?
医技之精,在于以理性之光破解疾病密码。从PET-CT对肿瘤微转移的毫厘捕捉,到CAR-T细胞疗法的精准剿杀,技术革新让“不可治”渐成“可愈”。但技术若脱离人文指引,极易沦为机械化的器官修理——当医生只盯着影像报告中的阴影,却忽视患者眼中对生存质量的渴求;当手术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切除病灶,却切断了医患间传递希望的体温接触,这种“技术至上主义”终将消解医学的人性内核。
仁文之魂,在于以共情之力重建生命意义。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不为害”的伦理准则,明代龚廷贤“医者,父母心”的济世情怀,始终警示我们:医学不仅需要征服疾病的“术”,更要涵养悲悯苍生的“道”。在肿瘤病房,一句“我们共同面对”的承诺,可能比化疗方案更能点燃患者斗志;在安宁疗护中,对疼痛的耐心倾听,有时比镇痛泵更能抚慰灵魂。但若空谈仁心而忽视技术精进,则如同持烛照夜却无破晓之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罕见病群体的命运逆转,终究需要技术突破作为现实支点。
医技与仁文的辩证统一,恰似DNA双螺旋结构——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互缠绕,共同构筑医学的生命力。在整合医学视域下,这种融合体现为三大实践路径:其一,以技术精准性实现人文关怀的“靶向输送”,如通过液体活检提前预判化疗副作用,个性化制定身心并护方案;其二,以人文温度校正技术应用的伦理航向,如在AI辅助诊断中嵌入患者价值观评估模块,防止算法决策取代医患共商;其三,在医学教育中重塑“全人培养”体系,让年轻医生既掌握达芬奇手术机的操作精度,也习得特鲁多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智慧。
医学的至高境界,从来不是技术与人文的零和博弈,而是让CT机扫描病灶的同一瞬间,医生的手掌依然温热;让基因测序数据流淌于云端时,病房里仍回荡着对个体生命故事的敬畏。唯有医技与仁文琴瑟和鸣,医学才能真正实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永恒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