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怀英 | 第12期CACA前沿播线上会议心得

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怀英

  在医学进步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将资源集中于"高危人群",这种看似合理的分配逻辑却在肺癌防治领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12期聚焦JAMA关于非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的研究,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大多数肺癌患者实际上来自所谓的"非高危"群体。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筛查策略的基础,更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肺癌防治的整体框架。当我们执着于"高危"标签时,可能正在错过防控肺癌的最佳机会。

  传统肺癌筛查将目标锁定在"高危人群"——通常是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这种策略建立在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上,却忽视了肺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非高危"患者往往在出现症状时才被发现,此时疾病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生存率显著降低。筛查策略的这种结构性盲区,造成了早期发现机会的严重流失。

  "非高危"是一个充满误导性的标签。在肺癌领域,这一概念通常基于有限的已知风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史)而定义,却无法涵盖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职业危害等多元致病路径。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和环境污染加剧,不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升。女性、年轻人群以及无吸烟史群体中的肺癌病例挑战着传统的风险认知框架。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肺癌亚型(如EGFR突变型)在非吸烟人群中反而更为常见。当筛查工具无法识别这些隐藏的风险维度时,"非高危"标签就变成了早期诊断的障碍而非助力。

  将筛查资源过度集中于高危人群,造成了公共卫生资源的低效配置。从表面看,高危人群筛查确实能提高检出率,但这种"高效"是以遗漏大量病例为代价的。JAMA研究提出的模型显示,适度放宽筛查标准,将部分"非高危"但具有其他风险特征的人群纳入筛查范围,虽然短期内会增加筛查数量,但中长期能够发现更多早期病例,最终降低整体治疗成本并提高生存率。这种策略转变需要精确的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整合吸烟史之外的多元风险因素,如家族史、肺部疾病史、特定基因变异等,形成个性化的风险评分体系。

  肺癌筛查策略的革新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医疗系统惯性使得政策调整缓慢;保险覆盖范围难以迅速扩大;公众对"非高危"筛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能力参差不齐。然而,这些障碍不能成为维持现状的理由。解决方案可能包括:开发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阶梯式筛查策略先进行低成本初筛;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影像诊断效率;通过公共教育增强筛查意识。

  肺癌防治的未来在于打破"高危"迷思,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筛查体系。这需要临床医生超越传统风险认知,研究者开发更精细的预测工具,政策制定者平衡资源分配效率与覆盖面,公众提升对肺癌多元风险的认识。每一次筛查策略的调整,都是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一抗癌原则的重新诠释。当我们不再被表面的风险分类所局限,才能真正触及肺癌防控的核心——在疾病最脆弱的早期阶段,给予所有潜在患者平等的发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