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玲 | 第十二期CACA前沿播|JAMA:非高危人群开展肺癌筛查的重要性心得体会

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巧玲

  2025年5月20日 “CACA前沿播(第12期)| JAMA:高危人群开展肺癌筛查的重要性”线上直播会议如期顺利举办。本期聚焦肺癌筛查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郑树森院士、于金明院士等学界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重大进展,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为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本次会议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肿瘤学界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在肺癌筛查与诊治领域取得的诸多创新成果。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提到,2023年中国学者在《JAMA》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达700篇,2024年主刊发文量预计突破30篇,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肿瘤学界的科研实力。同时,“CACA前沿播”平台通过严格筛选机制展示中国原创成果,推动了中国证据进入国际指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钟南山院士的报告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团队自1994年起探索肺癌筛查,发现传统高危人群标准在中国的局限性,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比例显著。通过“终身计划”,团队建立了“AI影像分析 + ctDNA甲基化检测 + 无管化微创手术”的体系,显著提升了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准确率,推动了筛查从“选择性”向“普惠性”转型。这一体系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还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体现了整合医学的理念。

  何建行教授团队对30年肺癌筛查探索的系统回顾让我对筛查技术的演变有了更深理解。从1994年确立低剂量螺旋CT(LDCT)为金标准,到2015年启动“爱肺计划”,再到2022年建立覆盖全国的筛查网络,他们的研究推动了肺癌筛查的标准化和普及化。特别是AI影像诊断系统和ctDNA甲基化检测的突破性成果,为实现“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英耀教授从公共卫生角度提出,普惠性筛查能够避免高危标准导致的大量漏诊问题,同时经济学评估表明,筛查成本控制在300-500元时投入产出比最优。这一观点为肺癌筛查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郝春教授则指出,亚洲人群中非吸烟肺癌占比高达50%-70%,显著高于欧美国家,这表明中国有必要制定更符合实际的筛查标准,并推动国际指南的革新。

  梁文华教授展示的“爱肺计划”核心成果让我深刻体会到多模态筛查的优势。他们通过CT联合ctDNA检测将阳性预测值提升至91%,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此外,液体活检技术的成本降低和国际多中心验证的推进,为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打开了新局面。

  最后,于金明院士和郑树森院士对筛查策略的高度评价让我认识到早诊早治的重要性。非高危人群筛查策略的三重突破,不仅提升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体现了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通过本次会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肺癌筛查与诊治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