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覃雯
2025年5月20日 “CACA前沿播(第12期)| JAMA:非高危人群开展肺癌筛查的重要性心得体会”线上直播会议如期顺利举办。本期会议聚焦肺癌筛查领域题为“Non risk-Bas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的最新研究成果,汇聚了樊代明院士、钟南山院士等学界领袖,以及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等核心研究成员。会议内容从科学突破、临床价值、社会意义及个人启示四个维度展开,系统呈现了我国在肺癌早筛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全球贡献。
在科学突破方面,钟南山院士团队30年的研究历程让人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不易与坚持。他们从1994年发现传统胸片有62%的漏诊率,到2012年确定低剂量螺旋CT(LDCT)为筛查的金标准,再到2022年建成覆盖29个省市的筛查网络,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研究数据显示,在对1.17万非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时,肺癌检出率达到了1.7%,其中94%的患者处于I期,5年生存率相比传统模式提高了4倍,达到86%。技术上的创新也很了不起:研究团队开发的AI影像系统能无监督识别15类肺部病变,把良恶性结节鉴别的敏感性提升到了89%;通过对ctDNA甲基化检测的100个特征位点进行筛选,实现了对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再结合无管化微创技术,让患者的康复周期缩短了70%。这些成果打破了传统筛查模式的限制,也通过多学科交叉验证了整合医学的实用价值。
从临床价值来看,于金明院士说得很直接,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一直停留在20%左右,而普惠性筛查能把早期发现率提高到80%,这意味着我们在从“被动治病”向“主动防病”转变。何建行教授团队构建的“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模式,把单例筛查成本控制在300-500元,让社会投入产出比优化了23%。郑树森院士特别提到,液体活检技术使过度诊疗率下降了40%,这和CACA倡导的“从对抗治疗到平衡治疗”的理念非常契合,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了晚期治疗时的过度投入。
会议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很深远。陈英耀教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分析,传统的高危筛查标准导致47%的早期病例被漏诊,而普惠性策略明显缩小了城乡检出率的差异,让差异降到了8.7%。在1.17万筛查样本中,51%是女性,68%是非吸烟者,低保人群的检出率达到1.3%,这很好地证明了健康公平正在实现。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肺健康计划”的启动,该计划通过建立跨国多中心验证平台,推动筛查标准从“中国方案”升级为国际共识,这标志着我国医学研究从技术跟随阶段迈向了范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医学研究者,梁文华教授团队的创新路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们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逻辑,在无管化微创技术的设计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既追求治疗效果的提升,又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AI影像、分子生物学与外科技术的跨界融合,让我明白现代医学的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樊代明院士规划的三大战略方向更是让人激动:把非高危筛查纳入2025版CACA指南、通过WAIO平台开展50国技术培训、筹建百万级肺结节动态数据库,这些规划让我意识到,个体研究需要与国家战略和全球健康事业紧密结合。
这次学术盛会不仅是展示前沿成果的窗口,更是一次医学人文的精神洗礼。钟南山院士说“63%死亡率降幅承载千万家庭希望”,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未来,我会以CACA“培植创新苗,斩除陈旧草”的理念为指导,在肿瘤防治领域努力钻研,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CACA前沿播能继续激发创新思维,让更多的中国智慧守护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