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 | 一个都不能少——第12期CACA前沿播观后感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陈捷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肺癌成为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双高”的肿瘤,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关口前移、早筛早诊是肿瘤防治最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今天,CACA前沿播第12期聚焦钟南山院士团队在肺癌筛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解读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发表于《JAMA》的重要研究。该研究通过“爱肺计划”的实践,首次揭示在非高危人群中开展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必要性,为全球肺癌早诊早治策略提供了颠覆性视角。我有幸全程聆听了这项研究的汇报,深受启发,感触颇深。

  一、尽信书不如无书,科学要推陈出新。

  长期以来,肺癌筛查普遍遵循“高危人群分层”策略,即根据吸烟史、职业暴露、家族史等因素划定筛查对象。然而,钟院士团队的研究发现,在纳入的万余名社区筛查人群中,采用NCCN指南或中国专家共识划分的“高危人群”仅覆盖了19%和41.9%的肺癌病例,漏诊率高达81%和44%。更令人意外的是,“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率与高危人群无显著差异,且早期肺癌比例同样可观。这一结果直接挑战了传统筛查逻辑,表明仅依赖高危标准可能让大量潜在患者错失早期诊疗机会。

  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观念,折射出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型,非吸烟、年轻化肺癌患者比例逐年上升,传统高危因素已无法完全覆盖风险人群。筛查策略需从“精准分层”转向“广谱覆盖”,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可及性较高的地区推广普筛,方能为更多患者争取生存机会。

  这项研究也提示我们,不可对既往传统观念过于迷信,过去的真理也是从过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时的真理而不是永远的真理;不可对西方指南过于迷信,亚洲国家普遍存在非吸烟肺癌高发的现象,西方主导的高危筛查标准难以适配亚洲的临床需求。医生需要根据当前的医学实践和面对的患者人群,不断推陈出新。

  二、永远向前走,科学要精益求精。

  这项研究也暴露出现行筛查技术的局限性。LDCT的高敏感性虽能捕捉微小病灶,但其阳性预测值仅8.9%,这意味着大量假阳性,意味着大量健康的病人被无端划分成潜在的癌症患者,从而可能导致过度诊疗,导致健康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有报道表明,CT检查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因此,发现新的筛查方式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钟院士的领导下,何建行和梁文华教授团队也不断探索通过联合使用液体活检、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筛查路径,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社会成本。这提示我们,要“永远向前走”,不断精益求精,始终寻求对科学问题更好的解法。

  三、否定到最后,科学要勇于思考

  随着筛查手段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癌症的发生率不断提高,患癌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然而,许多早期肿瘤是惰性的,可能几十年甚至终生都不会进展。临床上,如何将发现的肺结节定义成“需要干预的肺癌”仍是一个难题。樊代明院士在汇报的最后指出,筛查发现的肺癌未必都需要进行临床干预,要打破早期结节必然会发展成为晚期肿瘤的传统思路。因此,建立基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诊疗规范,避免过度治疗,将成为优化筛查价值的重要课题。

  何建行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肺癌防控范式的思想革命。它启示我们:在疾病谱系变迁的今天,医学研究需打破固有框架,以更开放的视角回应人群健康需求;肿瘤防治工作要兼顾科学与公平,“一个都不能少”,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每一位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