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颜霂霖
近期,我有幸观看学习了CACA前沿播第12期,非常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提供的学习平台。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爱肺计划"研究,以其开创性的设计理念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中国肺癌筛查策略的革新提供了重要实证。这项覆盖数万名参与者的前瞻性研究,首次采用群体普筛策略而非传统选择性筛查,其研究背景直指当前国际指南的局限性:基于西方吸烟人群的筛查标准难以适应亚洲年轻非吸烟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率与高危人群无显著差异,且82.5%的检出病例处于可治愈的0-1期,更具有临床诊治意义。不仅如此,按照NCCN指南标准,81%的确诊肺癌患者会被现行筛查体系漏诊;即使采用中国专家共识,漏诊率仍高达44%。
樊代明院士对梁文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深刻而富有洞见的点评。他提出的论断精准诠释了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他指出,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低危人群筛查"的必要性,更揭示了现行国际筛查标准的适用性缺陷。——研究显示53.4%的女性参与者和大量非吸烟者(占确诊患者的81%)被现行标准排除在外,充分说明基于西方吸烟人群的筛查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群特征。因此,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筛选标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次,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注意筛查早期的、难以发现的肺癌"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筛查发现早期肺癌,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生存率。更值得关注的是,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打破'有癌细胞就要变成恶性肿瘤'的观点"这一论断,犹如在肿瘤认知领域投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其理论价值远不止于临床指导层面。这一洞见为理解惰性肿瘤提供了崭新的哲学视角——它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肿瘤发展的自然规律,认识到癌细胞与恶性肿瘤之间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正如院士所言,人体每天产生数千个变异细胞,但真正发展成癌症的不足万分之一,这种对肿瘤生物学本质的深刻把握,犹如拨云见日,为后续个体化诊疗策略的探索指明了思考方向。
研究团队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肺癌筛查的三步曲。在检测方法上,开发的高通量、高灵敏血浆甲基化诊断工具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肺结节前瞻性队列,从45万甲基化位点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0个特征,其构建的综合模型对I期肺癌的检测敏感性显著提高。在影像学领域,研发的"全胸部全链条AI诊疗系统"整合了36万份CT数据和"天河二号"超算能力,可一次性诊断15种胸部疾病,并能辅助预测良恶性诊断,解决了筛诊工作的规模性、准确性、重复性、辅助工具、标准化下沉等五大难题。而创新的ctDNA片段组学模型则展现出更优异的筛查效能,其建立的肺癌vs.良性/健康诊断模型AUC达0.93。从LDCT到AI辅助诊断,再到ctDNA甲基化诊断工具,肺癌早筛技术已形成多维度技术协同体系,各项技术通过互补优势共同推动早期肺癌检出率的提升,显著提高了早期肺癌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这场学术对话展现了从实证研究到理论创新的完整闭环。何教授团队基于中国人群特征的研究为筛查标准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樊院士的深刻洞见则为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他们的共识预示着肺癌筛查将迎来从"高危筛查"到"全息防控"的范式转变。这场由中国学者引领的筛查技术革新,不仅显著提升了肺癌早期诊断水平,更为全球肺癌防控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案和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