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陈洪
在中国抗癌协会(CACA)精心策划下,我们参与了“CACA前沿播”第12期线上会议听讲,深入学习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IF=63.5)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Non risk-Bas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这一研究颠覆了传统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模式,为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为肺癌早诊早治开辟了新思路。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传统筛查策略基于“高危人群”标准(如吸烟史、年龄等),但这一模式可能遗漏大量潜在患者。何建行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不基于“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普筛)发现,“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率与“高危”人群相当,提示现行筛查标准可能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开展评估在非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效果的研究,并开发针对“非高危人群”的富集或预筛标志物。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指南的推荐,也为未来肺癌筛查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方向。会上,樊代明院士、钟南山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的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认识到,肺癌筛查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涉及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学评估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复杂课题。
作为呼吸科医生,我深刻体会到,肺癌早筛早诊已进入“精准化、普惠化”时代。我们需跳出传统思维,重新审视筛查标准,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优化筛查路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关注非吸烟、年轻患者的肺癌风险,避免漏诊误诊。此外,还需加强公众科普,提高筛查依从性,真正实现“关口前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推动肺癌早筛早治的决心。未来,我将立足临床需求,紧跟前沿进展,将“精准筛查”理念融入实践,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也期待中国抗癌协会继续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促进多学科协作,共同为抗癌事业贡献力量!